目录 \n
前言 \n
第一章 绪论 1 \n
第一节 铜资源概况 1 \n
一、世界铜资源分布 3 \n
二、中国铜资源分布5 \n
第二节 主要类型铜矿床研究进展 9 \n
一、VMS型铜矿床 10 \n
二、夕卡岩型铜矿床 12 \n
三、斑岩型铜矿床 14 \n
第三节 羊拉铜矿床研究现状 18 \n
一、主要研究进展 19 \n
二、存在主要问题21 \n
第四节 研究背景、内容及成果 22 \n
一、研究背景 22 \n
二、主要研究内容 23 \n
三、取得主要成果 24 \n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6 \n
第一节 区域地层 27 \n
一、基底 27 \n
二、盖层 27 \n
三、关于“嘎金雪山群” 29 \n
第二节 区域构造 30 \n
一、金沙江构造带 30 \n
二、主要构造特征 32 \n
第三节 区域岩浆岩 33 \n
一、火山岩 34 \n
二、侵入岩 34 \n
第四节 区域变质岩 35 \n
一、格亚顶变质岩带 35 \n
二、羊拉-奔子栏变质岩带 36 \n
第五节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 36 \n
一、地球物理异常 36 \n
二、地球化学异常 38 \n
三、遥感解译 38 \n
第六节 区域矿产 40 \n
一、苏鲁-你龙保金、铬铁矿带 40 \n
二、羊拉-曲隆铜(铅锌银)矿带 41 \n
第三章 矿床地质 43 \n
第一节 矿区地质 44 \n
一、矿区地层 44 \n
二、矿区构造 48 \n
三、矿区岩浆岩 52 \n
四、矿区变质岩 52 \n
五、矿区地球物理 53 \n
六、矿区地球化学 55 \n
第二节 矿体地质 55 \n
一、矿体特征 56 \n
二、矿石特征 66 \n
三、围岩蚀变 74 \n
四、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75 \n
第四章 矿区岩浆岩 78 \n
第一节 玄武岩 78 \n
一、空间分布及岩相学 78 \n
二、地球化学 79 \n
三、岩石成因及岩浆演化 92 \n
四、成岩构造环境 96 \n
第二节 花岗闪长岩 99 \n
一、岩体特征及岩相学 100 \n
二、样品及分析方法 101 \n
三、成岩时代 103 \n
四、地球化学 106 \n
五、岩石成因 112 \n
六、构造环境与成岩过程 116 \n
七、金沙江洋的演化 117 \n
第三节 辉绿岩 118 \n
一、地质特征 119 \n
二、成岩年代 120 \n
三、地球化学 128 \n
四、岩石成因 149 \n
第四节 石英斑岩 159 \n
一、地质特征 159 \n
二、成岩时代 160 \n
三、地球化学 167 \n
四、岩石成因及成岩背景 178 \n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 187 \n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 187 \n
一、样品及分析方法 187 \n
二、包裹体岩相学 189 \n
三、分析结果 192 \n
四、讨论 197 \n
第二节 硫同位素 199 \n
一、样品及分析方法 199 \n
二、分析结果 200 \n
三、讨论 201 \n
第三节 碳、氧同位素 209 \n
一、样品及分析方法 209 \n
二、分析结果 210 \n
三、讨论 212 \n
第四节 氢、氧同位素 223 \n
一、样品及分析方法 223 \n
二、分析结果 224 \n
三、成矿流体中水的来源 225 \n
第五节 铅同位素 228 \n
一、样品及分析方法 229 \n
二、分析结果 229 \n
三、讨论 239 \n
第六章 矿床成因 249 \n
第一节 成矿年代学及成矿背景 249 \n
一、分析方法 250 \n
二、定年结果 251 \n
三、定年意义 252 \n
四、成矿动力学背景 255 \n
第二节 矿床成因信息 255 \n
一、成矿地质条件 255 \n
二、矿床成因类型 257 \n
第三节 铜的迁移形式及沉淀过程 261 \n
一、铜的迁移形式 261 \n
二、铜的沉淀机理 262 \n
第四节 成矿模式及成矿过程 263 \n
一、成矿模式 263 \n
二、成矿过程 263 \n
第七章 矿田构造与成矿预测 268 \n
第一节 矿田构造 268 \n
一、断裂特征 268 \n
二、构造体系 278 \n
三、构造控矿特征 279 \n
四、构造控矿模式 281 \n
第二节 构造地球化学填图 282 \n
一、原理及方法 282 \n
二、构造地球化学测量 284 \n
三、构造地球化学异常 290 \n
第三节 成矿预测 302 \n
一、主要控矿因素 302 \n
二、找矿标志 303 \n
三、找矿方向 305 \n
四、靶区圈定 309 \n
五、预测效果 310 \n
第八章 主要结论 315 \n
参考文献 320 \n
图版与说明 353 \n
附表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