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章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关,既是社会实用信物,又是艺苑珍异名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玺印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时代,战国时期玺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战国玺印无论钮制、印面形状以及文字风格,均无特定标准,以风格多样著称。这时期各诸侯国文字尚未统一,手工业技术传统亦不同,玺印文字与形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形成齐、燕、楚、晋、秦五种不同地域特色的玺印风格。齐玺铸造风格简率,以白文为主;燕系文字辛辣,线质苍厚,多呈阳刚之美;楚玺文字结构奇逸,体势绮丽,笔画流畅飞动,具有同期简帛书法的散逸之趣;秦系印文结字更显方整,继承宗周以来的字形,与秦统一后的小篆为同一脉,印面多有界格;晋系包括韩、赵、魏及中山国等诸国,尺寸较小,印文书法与铸造工艺在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山西博物院藏战国古玺中三晋玺印占比非常大,不仅内容丰富,铸造亦精美,除常见的姓名玺、箴言玺、吉语玺,更有两方珍贵的印章陶模。其一,“中行”陶模,印面呈圆形,边缘微残,直径1.8厘米,通高1.5厘米。龙形钮,龙身卷曲成圆钮,龙俯首,圆目,身后两爪扑地,身饰圆点纹。印面外有边框,内刻阳文“中行”二字。其二,“岙”字陶模,印面近椭圆形,一边平直。素面桥形钮,顶面饰几何纹,印面外有边框,内刻阳文“岙”字。印面长1.5厘米,宽1.2厘米,通高1.3厘米。“岙”字,《侯马白店铸铜遗址》中释作“繁”。周波先生在《中山器铭文补释》一文中对此字进行了详细的考释,隶定为“岙”,读“魏”。“岙”字,我们从周波先生释,读“魏”。两件印章陶模均出土于山西侯马白店铸铜遗址。陶模字腔深峻,制作精美,体现了三晋地区精湛的青铜铸造技艺,为研究中国古代印章的渊源和制作工艺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