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民族学家乡民俗学(精装)

家乡民俗学(精装)

家乡民俗学(精装)

定 价:¥78.00

作 者: 安德明 著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54568859 出版时间: 2021-12-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家乡民俗学》着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是有关“家乡民俗学”概念的系统梳理和全面论证,而其中的“家乡民俗学研究”是由本书作者首次提出并经不断讨论和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中国民俗学在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所体现出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其如何影响和塑造中国民俗学的品质做了探讨,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书立足于中国学者的本土经验和学科建设历程,通过系统梳理和全面论证,对目前国际民俗学和相邻的人类学界探究较多的家乡研究问题,做出了中国民俗学者自己的创新性的回应和思索。其观点不仅丰富和深化了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更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作者简介

  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国家非遗文化评定专家,长期进行民间信仰及民间口承文学的田野研究,先后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家乡民间文学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权威的话语——民众生活语境中的民间谚语研究》等,2016年曾参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

图书目录

导论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1
节家乡: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场域/2
第二节家乡民俗学:一个重要的视角与方法/7
第三节家乡民俗学的“间性”特征:作为文化交流的立场和态度/13
上编家乡民俗学:历史、理论与方法
章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21
节基于乡愁的家乡民俗志/21
第二节求同存异的观念基础、记录遣怀的宗旨和对故园文化对象化的处理/23
第三节家乡民俗志的记述与表达策略/26
第二章从家乡走出的中国现代民俗学/32
节家乡:一个自明的概念和自然的调查场所/32
第二节早期民俗学家乡研究的实践者及其遭遇的问题/36
第三节从“家乡”到“本土”:研究范围的扩大/42
第四节从自为走向自觉/45
第三章当家乡成为田野:伦理与方法/49
节家乡的对象化及民族志研究的学术伦理/50
第二节科学主义原则与生活伦理的矛盾/53
第三节 主体间性与本土民族志视野下的反思 /57
第四章 家乡民俗学理念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价值/63
节 家乡作为思考的起点/63
第二节 走向自觉的家乡民俗学 /66
第三节 家乡研究的文化交流价值 /74
第五章从家乡/社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家乡民俗学 /79
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球性运动及其中国实践/80
第二节 家乡民俗学视野中非遗社区的多样性及其意义/93
第三节社区与政府力量的协调:家乡民俗学的立场/101
第四节 以社区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4
第六章人类交流的基本形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的“讲故事”
节“讲故事”在日常交流中的/115
第二节“讲故事”在经典文献塑造方面的能/117
第三节表演理论视角下“讲故事”的内在机制/119
第四节作为交流方法的“讲故事”及其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123
下编家乡民俗学的田野实践
第七章同情之理解基础上的田野研究——有关民间信仰类口头叙事的
探讨/131
节神奇传闻:事能/131
第二节文体的协作与互动——以甘肃天水地区伏羲女娲信仰中的
神话和灵验传说为例/144
第八章基于家乡生活经验的村落民族志/158
节古村落保护的目的、对象和策略——来自街亭村的报告/158
第二节认同与协商——街子乡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169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的能动性与非均质性——以街亭村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的互动为例/178
第九章走出家乡的家乡民俗学/198
节体验国家的边界——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研究/198
第二节拼装的历史—遥古城文化考察报告 /212
第三节当代节日传统的生产与再生产:两种类型及其特点/221
第四节高度城镇化的传统村落——宁波腾头村考察报告/228
第五节 文化交流的魅力/240
第十章家乡民俗学视角下的当代民俗志/245
节家乡民俗志写作的批评——以《魅力秦源》为个案/245
第二节综合比较式的物质民俗志——以《乡食美刻》为例/250
结语走出乡愁的民俗学/256
附录一凡的日常现凡的意义——我在民俗学专业的
学作心得/259
附录二从想象到实际——我的两次美国访学经历和心得/270
附录三从“民俗学”到“欧洲民族学”:研究对象与理论视角的转换
——德国民俗学家沃尔夫冈·卡舒巴教授访谈/282
附录四形象与想象:柏林的都市民族学/300
主要参考文献/313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