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享誉世界的德国思想家、作家、诗人、画家、自然科学家。生于法兰克福,父亲是帝国议会的成员,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的长女。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骑术和击剑,并接触了大量古典诗歌、戏剧,对文学产生很大的兴趣。16岁,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学,同时学习写诗和绘画;21岁遵父命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学攻读法学,23岁,开始在帝国高等法院实习。24岁,发表戏剧《葛兹·冯·贝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25岁,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发表后获得巨大成功,使他名声大噪,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的文学运动。27岁,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在3年后被晋升为枢密顾问。这一时期,开始进行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37岁,独自前往意大利,期间,潜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在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大约从40岁起受到严重的椎间盘损伤和多根胸椎变形之苦,行动缓慢。46岁开始了与席勒的友谊,并一直延续到席勒去世。《浮士德》作为歌德的代表作,是其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贯穿了歌德的一生,从23岁开始创作,59岁第一部发表,去世前一年第二部完成,前后历经60年呕心沥血,成就了一部精彩的诗剧,世界文学的瑰宝。1832年3月22日,83岁的歌德在魏玛逝世,安葬在公侯墓地席勒墓旁。他留下遗言:“多些光!” 译者简介董问樵歌德研究专家,德语翻译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级十字勋章获得者。生于1909年,中学毕业后留学德国柏林大学,1932年获汉堡大学政冶经济系博士学位后,赴美留学。1935年回国,在四川大学任教。1950—1958年调至复旦大学经济系任教授,后任复旦大学外语系教授,直至1986年离休。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翻译出版了德语文学经典名著数百万字,主要有《亨利四世》《浮士德》《亲和力》等。1988年,因在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级十字勋章。代表译著《浮士德》,译文传神,语言典雅,简明扼要地传达出原文深厚的思想内涵,问世以来,广受各方好评,被誉为《浮士德》翻译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