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 (1)
一 研究意义 ……………………………………………………… (1)
二 研究现状 ……………………………………………………… (3)
章 张之洞诗歌创作分期及概况 …………………………… (10)
节 四十岁之前的诗文创作活动 ………………………… (12)
一 学习、 考试时期的诗文创作 (1841—1863) ………… (12)
二 初入仕途时期的诗文活动 (1863—1870) …………… (23)
三 同治年间张之洞在京师的诗文生活 (1870—
1873) …………………………………………………… (26)
四 任四川学政时期 (1873—1877) ……………………… (32)
第二节 四十一岁至七十一岁的诗文创作活动 ……………… (34)
一 清流时期 (1877—1881) ……………………………… (34)
二 任山西巡抚时期 (1881—1884) ……………………… (37)
三 督粤时期 (1884—1889) ……………………………… (39)
四 督鄂时期 (1889—1907) ……………………………… (42)
第三节 七十一岁入都之后的诗文创作活动 ………………… (49)
第二章 张之洞的诗学主张 ……………………………………… (51)
节 崇雅尚正 ……………………………………………… (51)
一 以性情、 修身之正为基础 ……………………………… (52)2 晚清诗坛中的诗人张之洞
二 张之洞平正的思想观念 ………………………………… (53)
三 “江西魔派不堪吟” …………………………………… (65)
第二节 宋意唐格 ……………………………………………… (70)
一 清人关于唐、 宋诗分合关系的新认识 ………………… (70)
二 “平生诗才尤殊绝? 能将宋意入唐格” ……………… (71)
第三节 诗务清切 ……………………………………………… (75)
一 “清切” 说之辩 ………………………………………… (75)
二 “清切” 说的局限性 …………………………………… (76)
第三章 张之洞的诗歌创作及其特点 …………………………… (79)
节 张之洞诗歌内容 ……………………………………… (80)
一 写景记游…………………………………………………… (80)
二 悼亡怀旧…………………………………………………… (88)
三 记人咏史、 咏物抒怀 …………………………………… (96)
四 赠别、 唱和诗 …………………………………………… (107)
五 题画诗 …………………………………………………… (110)
六 «连珠诗» ……………………………………………… (112)
第二节 张之洞诗歌的特色 …………………………………… (120)
一 用典精切 ………………………………………………… (120)
二 诗中有人 ………………………………………………… (127)
三 各体诗皆工绝 …………………………………………… (128)
第三节 张之洞诗歌的语言艺术 ……………………………… (129)
一 写景明秀 ………………………………………………… (129)
二 用语华实相宜 …………………………………………… (130)
第四章 张之洞与光宣诗坛的关系 ……………………………… (132)
节 张之洞与其幕府中之诗人 …………………………… (134)
一 张之洞与其幕府中之诗弟子 …………………………… (134)
二 张之洞与其幕府中的其他诗人 ………………………… (148)
三 张之洞幕府中诗人们的诗文创作活动 ………………… (166)目 录 3
第二节 张之洞与光宣诗坛中的诗人们 ……………………… (171)
一 张之洞与诗坛名流 ……………………………………… (171)
二 张之洞与清流健将 ……………………………………… (193)
三 张之洞与维新人士 ……………………………………… (201)
第三节 张之洞在光宣诗坛中的地位 ………………………… (209)
一 广泛的交游对象 ………………………………………… (209)
二 融通的诗学观念 ………………………………………… (212)
第五章 张之洞与曾国藩在文化层面的比较 …………………… (215)
节 张之洞与曾国藩之间的比较 ………………………… (215)
一 张之洞与曾国藩的文化观 ……………………………… (215)
二 张之洞与曾国藩的人才观 ……………………………… (217)
三 张之洞与曾国藩的诗学主张 …………………………… (219)
四 张之洞与曾国藩诗歌创作比较 ………………………… (221)
第二节 张之洞与曾国藩两个幕府间的比较 ………………… (222)
一 幕府人员特色 …………………………………………… (223)
二 幕府文化特色 …………………………………………… (224)
主要参考文献 ………………………………………………………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