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中国医学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中药方剂理论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中药方剂理论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中药方剂理论

定 价:¥338.00

作 者: 沈涛,陈曦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708052 出版时间: 2022-06-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962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丛书”四个系列之一,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理论》《中药方剂理论》《针灸理论》和《养生理论》五个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通过全面研读历代代表性医学论著,选取其中围绕某一概念或命题,较为精要地进行论证、阐述和辨析,且学术观点较为明确的章节或完整段落,按照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范畴进行分类;旨在全面展现中医经典与历代名家的原创性理论观点和独到临床体会,并对所选专论加以提要钩玄,力求要点突出,以促进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应用。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中药方剂理论》为《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之“中药方剂理论”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中药方剂理论》选择历代本草、方书论著及相关著作中,阐释中药、方剂理论基本概念、重要命题的内容,将其分别纳入中药、方剂之“总论”与“各论”,并阐释原文主旨。内容兼顾系统性、代表性和说理性。

作者简介

暂缺《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中药方剂理论》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总序
总前言
凡例
上篇 中药理论专论
中药总论
1 分类 4
1.1 三品分类 4
《神农本草经》论三品药性 4
陶弘景 释三品药性 4
1.2 十剂分类 5
陈藏器 十剂论 5
寇宗奭 论增补寒热二剂 5
刘完素 论十剂 6
张子和 论十剂 7
王好古 十剂 8
陈嘉谟 十剂 8
李时珍 十剂 9
缪希雍 十剂补遗 13
贾所学 论古圣用药十八法 14
陈士铎 十剂论 14
陈士铎 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 18
陈士铎 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升降二剂论 19
沈金鳌 十剂分类要药 19
沈金鳌 论增补升降二剂之失 20
1.3 自然属性分类 20
《周礼》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 20
陶弘景 分类论 21
李时珍 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分类法 21
1.4 功效主治分类 22
王纶 药性分类 22
黄宫绣 分类论 23
2 产地与采收 24
2.1 土地所出 24
陈嘉谟 出产择土地 24
黄璐琦 张瑞贤 论道地药材 24
2.2 伐取得时 25
陶弘景 论采药时月 25
沈括 论采药 26
陈嘉谟 收采按时月 26
2.3 司岁备物 27
《素问》 论司岁备物 27
李时珍 采药分六气岁物 27
张志聪 论司岁备物 28
3 炮制 29
陈嘉谟 制造资水火 29
缪希雍 雷公炮炙十七法 29
张志聪 炮制辩 30
王洪绪 诸药法制及药性 30
徐灵胎 制药论 31
吴鞠通 雷公炮制论 31
莫枚士 制药论 31
唐容川 论炮制 32
4 性能 33
4.1 概说 33
4.1.1 辨识之法 33
《圣济经》 论药物形色自然之法象 33
《圣济经》 论药物性用 33
刘完素 论药性自然之理 34
刘完素 论药物形色性味体 34
李东垣 药性阴阳论 35
王好古 用药根梢例 35
陈嘉谟 咀片分根梢 36
陈嘉谟 用药法象 36
李时珍 草部论 36
杜文燮 药性阴阳论 36
龚廷贤 药物性用论 37
缪希雍 药性差别论 38
王肯堂 药说 38
贾所学 辨药八法 39
张志聪 药性形名论 39
张志聪 本草纲领论 40
张志聪 草木不凋论 41
汪昂 药有形性气质 41
汪昂 论药物各以其类相从 42
徐灵胎 药性变迁论 42
徐灵胎 药性专长论 42
徐灵胎 药石性同用异论 43
许豫和 药性解 43
吴鞠通 药不能治病论 44
吴鞠通 药物体用论 45
吴鞠通 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45
黄凯钧 古今药味不同论 45
黄凯钧 论金石药 46
莫枚士 药性刚柔论 46
石寿棠 用药大要论 47
张秉成 用药法程 48
唐容川 总论根实茎枝叶药性 49
唐容川 论金石禽兽昆虫药 49
陆士谔 辨药论 50
《医学言志录》论药物之产地与药性 50
4.1.2 纠偏之理 51
朱橚 用药偏胜论 51
莫枚士 用药论 52
徐灵胎 形气药性论 52
徐灵胎 补偏救弊论 53
吴鞠通 万物各有偏胜论 53
吴鞠通 论药不论病论 54
丹波元坚 药性皆偏 54
唐容川 论药物以偏调人身之盛衰 55
4.2 四气五味 55
4.2.1 概说 55
《素问》论气味阴阳厚薄 55
《神农本草经》药有四气五味 56
张元素 论气味之用 56
李东垣 五方之正气味 57
陈嘉谟 治疗用气味 57
徐春甫 药有四气五味 58
徐春甫 药用气味所宜 58
缪希雍 原本药性气味生成指归 59
张介宾 气味篇 60
贾所学 药性清浊 61
冯兆张 治疗用气味 61
南部生 药气味 62
4.2.2 四气论 62
寇宗奭 四气当称“四性”论 62
陈嘉谟 四气 62
李时珍 四时用药例 63
李中梓 论四气 63
李中梓 药性合四时论 64
张志聪 四气逆从论 65
傅学渊 论四性之用无一定之治 65
4.2.3 五味论 65
《素问》 地食人以五味 65
《素问》 论五味之所合 66
《素问》 论五味所入 66
《素问》 论五味入五脏,久而增气 66
《素问》 论五脏苦欲补泻,五味之所宜 66
《素问》 论五味阴阳之用 67
《素问》 论五味所禁 68
《素问》 论五味过伤 68
《灵枢》 论谷气五味入五脏 68
《灵枢》 论谷、果、畜、菜之五味 69
《灵枢》 论五脏病之五宜 69
《灵枢》 论五宜 69
《灵枢》 论五禁 70
《灵枢》 论五走 70
《灵枢》 论五裁 70
《灵枢》 论五味偏胜致病 70
《圣济经》论五味自然之理 71
寇宗奭 五味 71
李东垣 药本五味歌 71
王肯堂 五味补泻 72
李中梓 论五味之用 72
贾所学 五味所主 73
贾所学 五味所能 73
4.3 升降浮沉 73
张元素 药性要旨 73
张元素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74
王好古 论东垣先生用药法象 74
李时珍 升降浮沉 74
尤在泾 制方用药必本升降浮沉之理 75
唐容川 论升降浮沉之理 76
4.4 归经引经 76
张元素 各经引用 76
王好古 东垣报使 77
李时珍 引经报使 77
汪昂 论诸药入诸经 77
吴鞠通 引经论 78
韦协梦 药有经络 78
徐灵胎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79
张睿 药引 79
龙之章 大药引子甚是得力 80
赵竹泉 不先辨症乱用药引 80
唐容川 黄杰熙 论归经引经 81
谢海洲 漫话“药引” 82
颜德馨 引经药之奥旨 82
4.5 毒性 83
《素问》毒药治病无使过之 83
《神农本草经》毒药疗病取去为度 84
王履 神农尝百草论 84
虞抟 论药性相畏相恶相反同剂而用 84
王绍隆 潘楫 论无毒所以疗病,有毒所以发病 85
黄宫绣 论毒物 85
原昌克 五毒五药 86
长尾藻成 毒药 87
5 应用 88
5.1 选药 88
5.1.1 概说 88
《神农本草经》论用药各随其所宜 88
曹其旭 浅谈中医用药 88
5.1.2 诸病主药 89
张元素 论随证治病用药 89
刘全德 治病主药诀 90
龚廷贤 诸病主药 90
朱时进 治病主药论 92
朱时进 证药增损歌 93
龙之章 诸病主药论 94
陆晋笙 论病有对待药亦有对待 94
5.1.3 脏腑病主治药 96
《素问》论五脏苦欲补泻用药 96
张元素 五脏补泻法 96
王好古 五脏苦欲补泻 97
李时珍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98
缪希雍 五脏苦欲补泻 102
黄宫绣 脏腑病症主药 103
吴鞠通 五脏六腑体用治法论 116
赵术堂 肺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17
赵术堂 大肠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18
赵术堂 胃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19
赵术堂 脾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0
赵术堂 小肠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1
赵术堂 膀胱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2
赵术堂 肾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3
赵术堂 心包络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5
赵术堂 三焦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6
赵术堂 胆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7
赵术堂 肝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8
王旭高 治肝卅法 129
5.1.4 六淫病主治药 131
黄宫绣 六淫病症主药 131
王旭高 六淫治法 137
俞根初 六淫病用药法 139
5.1.5 辨病位选药 141
俞根初 六经用药法 141
俞根初 三焦用药法 142
5.1.6 依四时选药 142
徐彦纯 论用药必本四时 142
李时珍 四时用药例 143
缪希雍 脏气法时并四气所伤药随所感论 143
5.1.7 论治法相同药效有异 144
5.1.7.1 补益 144
黄宫绣 温中 144
黄宫绣 平补 145
黄宫绣 补火 146
黄宫绣 滋水 146
黄宫绣 温肾 147
5.1.7.2 治气 147
缪希雍 论治气三法药各不同 147
徐春甫 治气药论 148
梁学孟 诸气药性主治 148
黄宫绣 论气药 149
唐容川 论降气药 151
5.1.7.3 治血 151
徐春甫 治血药论 151
张介宾 论血证用药 152
梁学孟 失血各经药性主治 153
梁学孟 失血分经引用便览 154
黄宫绣 论理血药 155
黄宫绣 论温血药 155
黄宫绣 论凉血药 156
黄宫绣 论下血药 157
5.1.7.4 发散 158
黄宫绣 散寒 158
黄宫绣 驱风 158
黄宫绣 散热 159
黄宫绣 平散 160
5.1.7.5 泻实 160
黄宫绣 泻热 160
黄宫绣 泻火 162
黄宫绣 平泻 163
黄宫绣 下气 163
5.1.7.6 温里 164
黄宫绣 温散 164
5.1.7.7 祛湿 165
黄宫绣 散湿 165
黄宫绣 渗湿 165
黄宫绣 泻湿 166
5.1.7.8 利水 167
黄宫绣 泻水 167
5.1.7.9 祛痰 168
朱丹溪 治痰用药法 168
汪机 丹溪治痰活套 169
汪机 治痰饮大法 170
徐春甫 治痰药味各有所能 171
徐春甫 燥热药治痰之误 171
王肯堂 痰火 172
吴澄 积痰禁用滋降 172
黄宫绣 降痰 172
黄宫绣 痰病证主药 173
心禅僧 痰症随宜施治论 174
5.1.7.10 收涩 175
黄宫绣 温涩 175
黄宫绣 寒涩 176
黄宫绣 收敛 176
5.1.7.11 涌吐 176
黄宫绣 吐散 176
5.1.7.12 重镇 177
黄宫绣 镇虚 177
唐容川 论金石药性本镇静 177
5.1.7.13 杀虫、祛毒 178
黄宫绣 杀虫 178
黄宫绣 发毒 179
黄宫绣 解毒 179
5.2 配伍 180
5.2.1 君臣佐使配伍 180
《素问》论方制君臣 180
沈括 论君臣 180
李东垣 君臣佐使法 181
徐春甫 药用君臣佐使 181
张介宾 反佐论 182
贾所学 君臣佐使论 183
《景岳全书发挥》反佐论 184
韦协梦 论君臣佐使 184
倪维德 君臣佐使逆从反正说 185
蔡陆仙 君臣佐使 185
蔡陆仙 反佐法 186
5.2.2 七情配伍 187
5.2.2.1 概说 187
《神农本草经》论七情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