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安意如的成名作,她用细腻温婉的笔调解读她心目中的古典诗词。凭借一己之力,使“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句纳兰词,深深印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安意如这本《人生若只如初见》不是学术研究,是一本用心感应、品读古典诗词中的那些美丽诗画的散文随笔。作者在书中读诗但不拘泥于诗,她了解那些诗人的时代背景,了解那些诗人的俯仰沉浮,了解那些诗人的生活交游,和诗人之间,先产生一种“知我者谓我心忧”的情感联结,进而解读诗中文字、诗中思意、诗中人生。《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安意如的“真诚”,她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不局限于那些已经被经典化、学术化的论点,在扎实的史料作依托之上,从自己的本心出发,以自己的人生哲学为桥梁,真正把诗词和自我情感相勾连,对诗句用词用字,诗人经历、情感,历史事件、人物都有她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她对自己和对读者的披心相付。“真诚”也是安意如在她的文学写作当中始终不渝的一份坚持。本书是安意如的经典作品《人生若只如初见》的2022年全新再版。再版增加了序言和28页精美古典插图。金句:所谓的红颜祸水,往往是无辜的。像幽王裂帛,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都不是褒姒要求的。身在福中不知祸,更不知自身干系天下苍生,王朝国祚。这是所有“红颜祸水”的悲哀。真正使人难受的是,生活是如何教人刻薄,使人丧失了不含价值比较地去看待感情的能力。李白的诗有一种深静婉转,艳柔刺激,无论男女都有担当,所以花前月下也有了人世的慷慨分量。人生的旅程深邃悠长,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亦未尝是什么坏事。“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在曹操身上阙如的深情,在曹丕身上流失的纯真,在曹植的身上得到了全部的回归。《洛神赋》是曹植最动人的作品。姑且不去考证,曹植和甄宓之间是不是爱过,父子三人争情夺爱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只是如果,蓬莱文章,建安风骨,没有了甄氏的美貌来映衬,该减却多少风情?这样的诗,诗里诗外的故事,虽然离得远了,读来却亲切不过。因为这些人,曾活于同我们一样的世上。恋旧的人总是多怀一份温柔,念想。相信美好感情未随时代远走,潜藏在年轻又苍老的心里。一年一年,人来人往,春草重生。人生的悲凉和欢欣在于——愿不能遂,仍要期待!为了不受伤,便习惯用不在乎掩饰心伤。把心建成一个密室,将自己囚禁在里面,不见天日又心有不甘,希望有人来解救。一场烟花寂灭了。观众一哄而散,最终,肯为她落泪的,还是他。原来不是桃花随水随无情。早知如此,最初相逢时,就吟——“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不知躲不躲得开,命运的安排。李白的一生,都在前行,却总在回望。“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他在诗中遥望着长安。长安城里,他毕生所追寻的理想,灿若星汉却遥不可及。蔽日的浓云后隐藏着即将到来的泼天大难,在即将到来的动乱面前,盛世将千疮百孔,昔日的功业化为劫灰。所有的人都在劫难逃。冰心还要玉壶盛。人心总是相隔的,说感同身受是废话。悲伤无人替代。能倾诉的心伤,都不是最伤,有力气呼天抢地,就有气力痊愈。最伤的是遍体鳞伤却找不到伤口在哪。因为自己都没有办法对自己诚实。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挽留不住的,终究挽留不住。且放纵自己的想象,别去刻板求证它存在的几率有多少,它的美妙在于印证了灵魂自由的愿望。对梦的坚持,不在于死命地维护不让它破碎,而在于在梦醒之前,梦醒之后,我们是否能坚守同一种坚持。据说,思念故人的助力是酒,我不知一朝饮醉,会是哪位故人入梦来?水仙已乘鲤鱼去,一夜芙蕖红泪多。总会有些人,有些爱,是生命的阻滞,一生也无法翻越。没人知道少游的爱情是怎样的结局。已经不重要了,邂逅和等待都是宿命式的凄凉。不是每个人,在蓦然回首时,都可以看得见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昨日已旧,来日全非。青春仓促结束,过往的荒唐由自己买单。天空有失群的孤雁,低低盘旋。它飞翔的姿势彷徨,在这雨中疲于奔命,找不到同伴,找不到家乡。无处栖落。人人都以为自己一生千丘万壑,辗转行来阅尽世事风光。我真实感觉到自己在老去,听到时间在我身上践踏的声音——我衰老了,害怕春天的寒冷。原来,需等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才可以看到最后的风清月朗,花好月圆。为什么总要等失落了,才拾起寻常的好?年轻人,不出去经历一番,又怎么能甘心平淡终老?人心的贪婪,或者说追求,如同空阔的海,无法满足。人是懂得回忆的动物,寂寞是因为失去。只是,很多事,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中,其实不断有契机能够让你审视自己存在的状态和价值。一个人,若能把握天人相应的契机,静心参悟,将一世荣辱看成一树花开,盛衰随喜,那么人世间的凄风苦雨,亦能泰然处之,坦然相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