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2004年以来,国家全面支持农业发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中国粮食供给已由供不应求转变为结构性、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新时期。2016年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标志着新的农业政策转型时期开始,我国农业政策由支持产量增长的增产导向型向以追求质量、效率和环境的质效导向型转变。然而,农民决策行为、自然因素等不确定性揭示粮食供给风险依然存在,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粮食安全依然不能掉以轻心。本研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给情况,对粮食发展阶段、波动特征及结构区域变化进行分析。应用利润函数构建的静态供给反应模型及Nerlove动态供给反应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揭示各因素对不同粮食品种供给的影响程度。同时,讨论农民预期价格的形成方式及决策行为,探寻利润与价格对粮食供给影响的差异,衡量农业政策变化对这些因素以及粮食供给的影响。通过对粮食供给情况的分析发现,农业政策调整对粮食供给有很大影响。2004年农业政策的全面转型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粮食供给结构、主产区随时间变动促进形成新的粮食产业优势带。为进一步了解粮食供给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建立利润函数静态供给反应模型,发现粮食自身价格、其他粮食价格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对粮食供给都存在很大的影响。为了保障粮食稳定供给,应建立稳定的粮食市场管理机制,加强对粮食产品及生产要素价格的监控。在粮食动态供给反应模型研究中,同样条件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单位面积产量对幼稚性预期的价格比适应性预期的价格和理性预期的价格的短期弹性更大。幼稚性价格预期更加普遍地反映了我国农民生产决策行为。同时,在多个模型中,水稻、小麦总产量对预期利润的弹性普遍大于对预期价格的弹性,而大豆总产量对预期价格的弹性更大。灌溉面积、技术进步对所有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都有显著正效应,自然风险有显著的负效应。2004年农业政策调整后,预期利润、自然风险对作物的影响变弱,表明我国对农业的保护使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因此,调整农民预期利润、控制粮食比较价格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有效的手段,同时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抗灾防灾设施建设等农业政策,可以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保障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