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文物考古中国石窟寺

中国石窟寺

中国石窟寺

定 价:¥298.00

作 者: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726469 出版时间: 2022-08-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报告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多部门近100家单位700余位专家编写,主要由“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四个部分组成。本报告全面、系统地评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研究成果,准确、客观地反映了我国2015年以来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报告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合作与气候治理体系构建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石窟寺》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
第1章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背景、范围、方法和进展3
1.1科学评估的背景3
1.1.1评估形势与目的3
1.1.2国际评估历程4
1.1.3国际上主要国家的科学评估5
1.1.4中国的科学评估历程6
1.2科学评估气候变化的指标体系6
1.2.1气候科学的基本概念与表征气候系统变化的指标体系6
1.2.2各种指标的应用和综合比较7
1.3气候变化观测手段、资料和方法的进展8
1.3.1观测手段8
1.3.2资料进展9
1.3.3集合模式和排放情景10
1.4中国气候格局及其独特性10
1.4.1东部季风气候区10
1.4.2西北半干旱-干旱气候区12
1.4.3青藏高寒气候区13
1.5本部分评估范围和特点13
1.5.1本部分的评估范围14
1.5.2本部分评估的特点14
1.5.3科学认识的新进展15
参考文献17
第2章观测到的气候变化19
2.1全球气候系统变化昀新事实20
2.1.1全球辐射平衡20
2.1.2大气圈变化21
2.1.3海洋热含量和海平面变化23
2.1.4冰冻圈变化24
2.1.5生态系统变化26
2.1.6陆地水圈变化28
2.2中国气候变化特征29
2.2.1近地面气温变化29
2.2.2降水、风速及其他要素变化32
2.2.3高空气候变化特征35
2.2.4城市化效应39
2.3中国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41
2.3.1极端冷暖事件41
2.3.2暴雨、短历时强降水42
2.3.3干旱43
2.3.4台风、龙卷风44
2.3.5霾46
2.4长期历史气候变化背景48
2.4.1全新世以来中国气候主要特征48
2.4.2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49
2.4.320世纪暖期的历史透视51
2.5结论、问题及展望51
2.5.1结论51
2.5.2问题52
2.5.3展望52
参考文献53
第3章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66
3.1气候系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66
3.1.1自然因子67
3.1.2人为因子68
3.2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的概念和方法70
3.2.1检测归因的概念70
3.2.2主要研究方法70
3.3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检测归因75
3.3.1气温75
3.3.2降水76
3.4极端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78
3.4.1极端温度78
3.4.2极端降水79
3.5重大极端事件的归因80
3.5.1高温热浪和寒潮81
3.5.2强降水和干旱82
参考文献84
第4章中国气候变化的年代际预测和未来预估90
4.1气候模式发展及其模拟能力评估91
4.1.1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发展91
4.1.2模拟试验设计94
4.1.3气候模式对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评估95
4.1.4区域气候降尺度98
4.2近期气候变化预测方法和技巧评估101
4.2.1耦合模式初始化方法介绍101
4.2.2年代际预测技巧评估102
4.3中国气候变化的预估104
4.3.1多模式集成预估方法104
4.3.2中国平均气候变化的预估105
4.3.3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预估106
4.3.4中国气候对全球增温1.5℃和2℃的响应108
4.4预估的不确定性112
4.4.1预估不确定性的来源112
4.4.2预估不确定性的认识114
4.4.3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115
参考文献116
第5章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排放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126
5.1全球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变化及中国贡献127
5.1.1温室气体排放及浓度的变化127
5.1.2中国陆地碳储量与碳收支129
5.1.3气溶胶及气溶胶前体物排放的变化135
5.1.4中国气溶胶浓度和光学厚度及其变化136
5.2温室气体与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137
5.2.1温室气体与气溶胶的辐射强迫137
5.2.2CO2的气候效应以及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的响应与反馈141
5.2.3气溶胶对温度、降水、环流变化等的影响与机理142
5.2.4太阳辐射管理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147
5.3中国大气环境的变化148
5.3.1中国PM2.5和臭氧污染历史变化和现状148
5.3.2天气气候条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51
5.3.3未来中国空气质量的可能变化153
5.3.4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协同控制155
参考文献157
第6章土地覆盖变化及其气候效应171
6.1中国土地覆盖变化趋势和空间格局172
6.1.1全球土地覆盖变化格局172
6.1.2中国土地覆盖的变化规律和区域分异175
6.1.3中国土地覆盖未来变化趋势178
6.2土地覆盖变化对陆气温室气体交换的影响181
6.2.1土地覆盖变化对陆气碳交换的影响182
6.2.2土地覆盖变化对陆气氮收支的影响184
6.2.3极端气候、生态系统扰动与碳收支变化187
6.3土地覆盖变化对陆面过程及区域气候的影响189
6.3.1土地覆盖变化对重要陆面过程的影响189
6.3.2土地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192
6.3.3大尺度下垫面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193
6.3.4城市扩张对热岛效应及区域气候的影响193
6.3.5植被物候和覆盖变化潜在气候效应195
6.4大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域气候效应196
6.4.1防护林工程的区域气候效应196
6.4.2荒漠化治理的气候效应198
6.4.3灌溉和耕作制度调整的气候效应199
6.4.4南水北调工程的气候效应199
参考文献200
第7章海洋与中国气候变化210
7.1全球和中国海洋热力与动力环境211
7.1.1海温和海洋热含量211
7.1.2海水盐度215
7.1.3海洋环流215
7.2太平洋-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216
7.2.1太平洋-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216
7.2.2强台风和海洋热浪220
7.3全球和中国海平面224
7.3.1全球海平面变化事实及归因224
7.3.2中国海平面变化事实及归因226
7.3.3中国海平面未来变化228
7.4全球和中国海洋的碳、氧循环230
7.4.1海洋碳源汇230
7.4.2海洋酸化233
7.4.3溶解氧234
参考文献236
第8章陆地水循环与中国气候变化257
8.1全球与中国区域陆地水循环变化及未来趋势257
8.1.1降水变化特征258
8.1.2蒸散发变化特征261
8.1.3径流变化特征267
8.1.4土壤湿度变化特征271
8.1.5水汽变化特征274
8.1.6中国陆地水循环变化特征278
8.2冰冻圈和中国陆地冰雪的变化282
8.2.1中国冰冻圈的变化特征282
8.2.2冰冻圈的变化在水循环中的作用285
8.3中国湖泊的变化特征286
8.4大气环流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异常的影响289
8.4.1大气环流变化与水汽输送289
8.4.2中国水汽收支与水循环异常关系290
8.4.3中国十大流域降水再循环292
参考文献292
第9章亚洲季风系统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303
9.1亚洲季风的多尺度变化303
9.1.1亚洲季风的爆发、进退及季节内振荡303
9.1.2亚洲季风近百年时空变化305
9.1.3与全球季风的对比307
9.2亚洲季风的变化机制308
9.2.1气候系统内部驱动机制308
9.2.2太阳活动和火山的影响312
9.2.3温室气体及人为气溶胶的影响313
9.3亚洲季风变化对中国东部气候的影响315
9.3.1对降水和极端降水的影响315
9.3.2对气温及极端气温的影响316
9.4亚洲季风的预测与预估316
9.4.1亚洲季风的预测316
9.4.2亚洲季风未来变化预估318
参考文献320
第10章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336
10.1干旱气候的定义336
10.2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338
10.2.1温度变化338
10.2.2降水变化342
10.2.3干旱指数的变化345
10.2.4干旱半干旱区的扩张347
10.3年代际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349
10.3.1中高纬环流的影响349
10.3.2青藏高原的影响351
10.3.3海温对干旱半干旱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影响353
10.4人类活动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的影响355
10.4.1温室气体的影响355
10.4.2气溶胶的影响357
10.4.3土地利用的影响358
10.5未来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预估359
10.5.1温度变化359
10.5.2降水变化361
10.5.3潜在蒸散发变化363
10.5.4干旱面积变化364
参考文献368
第11章南、北极和青藏高原与中国气候变化378
11.1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378
11.1.1北极海冰减退日益严重378
11.1.2北冰洋淡水积聚与上层环流变化379
11.1.3北冰洋上层海洋热收支的改变382
11.1.4北极气候变化与北极放大382
11.1.5北极放大对中纬度天气气候的影响机制385
11.1.6北极快速变化对我国及东亚气候的影响388
11.2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392
11.2.1南极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392
11.2.2南极海洋环流变化及其气候效应393
11.2.3南极海冰时空变化及其气候效应394
11.2.4南大洋碳汇对全球增暖的稳定作用397
11.2.5南极冰盖变化对区域气候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398
11.3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的响应与反馈399
11.3.1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事实及未来趋势399
11.3.2季风和西风相互作用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影响400
11.3.3动力和热力强迫及与全球和中国气候的联系401
11.3.4青藏高原水资源与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401
11.3.5青藏高原荒漠化对气候的响应402
11.3.6热带海洋对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的影响403
11.4南、北极和青藏高原气候系统的变化与相互影响403
11.4.1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大气环流联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性403
11.4.2夏季北极和青藏高原协同变化及其对极端事件的影响405
11.4.3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冰冻圈的不稳定性过程405
11.4.4海洋热盐环流源区变化和深层水体循环机制408
11.4.5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协同变化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可能影响410
参考文献412
第12章气候敏感度、温升阈值及减缓、适应视角426
12.1古气候印记426
12.1.1亚洲季风427
12.1.2青藏高原冰川4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