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内容与基本观点
五 本书特点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支持性就业研究概述
一 支持性就业的概念、内容与功能
二 支持性就业与其他就业形式的关系
三 支持性就业发展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四 支持性就业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五 支持性就业与融合就业
第二节 灵活保障与支持性就业
一 灵活保障的概念
二 灵活保障与支持性就业的关系
三 与支持性就业相关的灵活保障体系
第三章 残障人士的公开就业需求与意愿
第一节 一般残障人士公开就业意愿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关于工作满意度与残障人士公开就业意愿
三 测量框架与研究假设
四 数据收集与处理
五 数据分析与结果
六 研究发现
第二节 心智障碍者的公开就业意愿与能力
一 调查对象背景
二 样本就业状况
三 接受就业服务情况
四 就业意愿和需要
五 支持性就业的认知与意愿
六 对支持性就业服务的需要
第四章 支持性就业服务在国内的状况和模式
第一节 支持性就业在国内发展的现状
一 国内心智障碍者的支持性就业状况
二 国内对支持性就业之理解
三 支持性就业在国内的一般工作流程
四 新兴职业:就业辅导员
第二节 支持性就业在我国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一 支持性就业发展历程
二 支持性就业在我国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国内支持性就业模式
一 个别安置模式
二 群组模式
三 小型企业模式
第四节 支持性就业的作用
一 有利于解决心智障碍者的就业问题
二 增加残障人士收入,减轻社会福利的压力
三 增加了残障人士的效能感,延缓其社会功能的退化
四 促进社会融合
五 改变了社会公众对心智障碍者的刻板印象
第五章 试点城市的支持性就业政策体系
第一节 北京市支持性就业政策
一 支持性就业实施概况
二 政府评量—购买服务的模式
三 支持性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 北京支持性就业政策特点
五 北京实施支持性就业的困难与挑战
第二节 湖南省支持性就业试点的政策
一 概况
二 湖南省支持性就业政策内容
三 实施现状与特点
四 支持性就业在湖南实践中的困境
第三节 广州市支持性就业的政策与实践
一 支持性就业的试点缘起与政策倡导
二 政策支持对象主要是特殊职业学校毕业生
三 支持性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 实施概况与特征
五 支持性就业试点工作的实施效果
六 支持性就业在广州实践中的困境
第六章 支持性就业服务递送模式——广州慧灵的经验
第一节 广州市支持性就业服务递送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社会服务机构提供支持性就业的典型模式:广州慧灵
一 案例背景
二 广州慧灵承接支持性就业的模式和服务流程
三 服务递送特征——弹性保障与社区融合相结合的支持模式
四 广州慧灵支持性就业的优点
五 广州慧灵支持性就业的困境与挑战
第七章 缺乏灵活保障的支持性就业模式:困境与制度原因分析
第一节 灵活保障视角下支持性就业实施的困境
一 只能服务轻度心智障碍者
二 “挂靠”排挤了就业
三 相当部分家长不支持心智障碍的孩子就业
四 企业难以满足家长的要求导致“分道扬镳”
五 企业不接纳心智障碍者和支持性就业的服务模式
第二节 灵活保障缺乏:支持性就业效果欠佳的制度原因分析
一 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与支持性就业的冲突
二 缺乏弹性的就业保障与支持性就业之间的冲突
三 就业环境的弹性不足,就业与社会服务脱节
四 缺乏就业—培训的弹性保障体系
五 政府与企业缺乏灵活的责任承担合作机制
六 缺乏灵活设计的政策支持体系
第八章 支持性就业的域外经验与实践
第一节 支持性就业的国际发展脉络与灵活保障
第二节 支持性就业的美国经验
一 美国支持性就业的内容
二 美国支持性就业的特点
三 美国支持性就业的优点
四 美国支持性就业的不足
五 美国支持性就业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支持性就业的日本经验
一 日本支持性就业的内容
二 日本支持性就业的特点
三 日本支持性就业的优点
四 日本支持性就业的缺点
五 日本支持性就业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支持性就业在中国台湾的实践
一 台湾支持性就业的对象与内容
二 台湾支持性就业的特点
三 台湾支持性就业的优点
四 台湾支持性就业的不足
五 台湾支持性就业对大陆的启示
第五节 支持性就业在中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