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形态日益多样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高呼“家庭”走向了解体。究竟,何以为家?是不论远近无从选择的血缘,还是一屋几人三餐四季的共同生活?与其说“家庭”是一种现实存在,应该说更多存在于每个人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Family Identify)中,也就是每个人的心理认同和个人选择。对在血缘、种族、婚姻等界限之外的亲密关系的形容,常常说“像家人一样”,也就是个人的心理认同。家庭并不是集体式的人格。自我认同意识只归属于个人,家庭发生变化,意味着构成家庭的每个个人发生了变化。从家庭到“像家庭一样”,家庭的临界点在哪里呢?此外,作为从充满社会竞争压力的公共领域“逃脱”出来的私人领域,在性别视角下,家庭仍充斥着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压迫结构:家务为什么成了女性的“强制劳动”?看护老幼,为什么成了主妇们的“天职”? 家务劳动为什么是无偿的?在家庭负担未曾减轻的前提下,女性进入职场,真的是获得了平等和解放吗?当一个个疑问提出时,作为“爱的共同体”的家庭的盖子,也就被揭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