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当代学者反思“《家语》王肃伪作”说的基础上,立足于古典文献学史与学科理论,对这一《家语》伪书说的演进历程、概念内涵,以及前人论证此说的方法逻辑、心理意图与研究实质等问题再做检讨。结论认为“《家语》王肃伪作”说于清乾隆年间论定,强调王肃从诸多古书中选取素材,有目的地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改动以伪造《家语》,从而使得此书在整体上反映王肃个人的观点意见,带有其自身的风格色彩,应当被视为其个人的创作。以范家相、孙志祖为代表的清代《家语》辨伪者在阎若璩所开创的疏证辨伪范式的影响下,以比勘疏证的方法尝试对《家语》中王肃作伪的痕迹进行清理,以此证明“《家语》王肃伪作”这一命题。然而他们在辨伪中存在着预设立场以循环论证和过度推衍以强行将王肃与伪迹相绑定的情况,其实未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联系时代风气,“《家语》王肃伪作”说在清代之所以形成并大盛,这与当时学术界“崇郑黜王”的风气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关联。而清代辨伪者围绕《家语》所进行的比勘疏证工作,实际上是要说明此书与权威经籍不相符合,在义理上存在重大缺陷,从而消解《家语》充当经学论据的资格。有鉴于此,“《家语》王肃伪作”说并非追求客观真实的文献学研究,其结论不可靠,相关影响宜渐渐得以消除。当代新材料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于过去研究的反思,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围绕《家语》的研究应从真伪问题中超脱出来,转向对其生成问题的动态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