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首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司马氏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三国演义》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入字里行间,写的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表现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因此指责《演义》“贬低”或者“丑化”了曹操形象。其实,“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而是由于刘备一生的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非常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对于曹操,《三国演义》有褒有贬:褒的是他的雄才大略、功业建树,贬的是他的虐民和害贤。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政治人物的做出评判和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