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是“以美石为玉:传统认知中的识玉”。中国古人在生产劳动,尤其是石器加工的过程中,把玉从石中分化出来,广泛用于礼器和饰品。琢玉工艺材料是不断变化的,只要具备石之美者的标准,并纳入琢玉工艺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玉。第二章是“由物及人:历史维度中的用玉”,从玉器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人们用玉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人在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下对玉的品鉴,进而得出传统审美维度中的玉识;第三章是“体物得神:空间维度中的赏玉”。中国人通过形、色、质、意等角度来识玉。玉石形态各异,观赏者在玉上感受自然生动、意趣盎然的形态;第四章是“匠心独运:构思过程的审料与治玉”,论述在构思过程中琢玉艺人对材料的把握,分别从材美至上、循形借势和留神破形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五章“因材施艺:加工过程的用料与攻玉”,论述琢玉艺人在加工过程中对材料的把握,分析顺应材料量、体、形的加工用料和依照材料性能的工艺技术;第六章是“以已度物:传统琢玉工艺中的材料观”,归纳概括出贯穿琢玉工艺中的审美观念,分别从由物见人、材为艺尊、惜料尽用三个角度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