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其他文学研究一样,虽然都是古已有之,但真正比较成体系、具备一定规模的研究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自新中国开始真正的学术建构,一代代学人在民族、国家、世界的相互激发中,不断探索新路、开拓生机,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许多研究者从民族、国家、世界的整体观出发,在不同的时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做一个提纲挈领的把握,这样就形成了多种标准的不同分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按照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50年代末80年代继之,80年代中期至今三个时间段,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范畴、特征、研究方法等进行宏观上的梳理;有的从当代六十年的建构史中的文学身份界定,把少数民族文学划分成“社会主义民族文学”、“民族的民族文学”以及“后殖民弱势文学”三类或三个阶段;也有学者以当代民族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特征为标准,将其分为民族文化身份意识淡薄乃至丧失阶段、民族文化身份意识觉醒阶段和民族文化身份意识深化阶段;有的则从最初的“一体化”规划,到八十年代以降的多元共生,再到新世纪头一个十年之后又出现了分化重组后的“合”的趋势来概括七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等等划分,不一而足。文学是在语境中呈现,在语境中生成意义。反过来,在语境中获得定位的文学也就成了语境中的一个因素。旅美学者叶维廉先生曾说过,我们读诗时,读的不是一首诗,而是许多诗或声音的合奏与交响。这是很有哲理的。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话语发生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文化语境中。研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不考察历史和现实的语境的结论肯定是绝对或片面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在历史与现实语境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变。非常突出的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的话语体系和知识谱系的当代建构,即可以称之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转型。之所以仍叫现代转型,一是因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话语建构的相对滞后,二是诸多转变仍是在中国现代文学意义范畴内发生的,仍属现代性视野中的事件。“这一转型可以从现代文体的产生,作家队伍的形成,现代思想意识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弥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那里的不同的表现,跃过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直接汇人当代文学发展的潮流中等多方面加以认识。”如果要厘清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复杂语境,离开了社会与时代的关系去空谈,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发展都是关系性地存在于历史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其研究也只有在时代语境或社会生态中才不会流于狭隘或浅陋。七十多年来,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历程,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形势使得新生且在不断摸索前进的中国社会,在不同阶段表现出较为清晰的不同关注重点,反映到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和研究中,一条以时间为线索的研究语境便逐渐清晰起来:1949-1976年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新时期的经济全球化,新世纪前后至今的文化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