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中国经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定 价:¥68.00

作 者: 金声甜,鲍丙飞 著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9684955 出版时间: 2022-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49 字数:  

内容简介

  作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区域生态补偿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领域发挥了哪些作用?是否有效促进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其政策效应和资金规模效应程度大小如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书基于江西省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四个省份之一,在山、水、林、田、湖、草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生态比较优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等现实情况,把江西省作为样本来源以及现实案例,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探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产品可持续供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研究成果和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金声甜,女,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讲师,现就职于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绿色金融。在Land Use Policy、Agriculture-Basel、《经济地理》、《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5项。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可持续发展
2.1.2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
2.2 文献综述
2.2.1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2.2.2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相关研究
2.2.3 文献述评
第3章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绿色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
3.1.1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3.1.2 对公共服务供给的作用机理
3.1.3 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
3.1.4 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与环境保护相互作用
3.2 作用路径的解构
3.3 研究假说的提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西省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测算及分析
4.1 国内外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江西省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分析方法
4.2.1 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及特点
4.2.3 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测算方法和步骤
4.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4.3.1 研究区概况
4.3.2 数据来源
4.3.3 离群点与缺失数据处理
4.4 江西省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时空差异分析
4.4.1 江西省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动态变化特征
4.4.2 江西省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空间格局演变
4.4.3 江西省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数区域差异的长期演化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
5.1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对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
5.1.1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基本原理
5.1.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5.1.3 实证分析
5.1.4 稳健性检验
5.2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对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
5.2.1 模型设定、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5.2.2 实证分析
5.2.3 稳健性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绿色可持续发展分维度指数的影响
6.1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经济发展指数的影响
6.1.1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对经济发展指数的影响
6.1.2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对经济发展指数的影响
6.2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指数的影响
6.2.1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对公共服务指数的影响
6.2.2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对公共服务指数的影响
6.3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环境保护指数的影响
6.3.1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对环境保护指数的影响
6.3.2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对环境保护指数的影响
6.4 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和环境保护的交互影响效应
6.4.1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6.4.2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