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
第一章 贵州脱贫攻坚成功实践的理论指引 3
一、 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指引 5
( 一) 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 5
( 二) 把脱贫攻坚任务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位置 10
( 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脱贫攻坚的前提和基础 13
( 四) 始终坚持精准扶贫、共同参与的科学方法 16
( 五) 严格考核评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19
二、 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 21
三、 理论指引下的贵州脱贫攻坚成功实践 25
( 一)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25
( 二) 扶贫力求精准 27
( 三) 落实“四个切实”,推动易地搬迁扶贫 28
( 四)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31
( 五) 大扶贫格局强化攻坚合力32
( 六) 把扶贫和扶智结合起来, 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培养 33
第二章 党建引领为贵州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35
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37
二、 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夯实脱贫攻坚根基 39
三、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助推脱贫攻坚 40
( 一) 教育扶贫方面 41
( 二) 生态扶贫方面 41
( 三) 产业扶贫方面 42
( 四) 医疗扶贫方面 42
( 五) 培训扶贫方面 42
( 六) 基础设施扶贫方面 43
四、 改进脱贫工作方法, 加强党员干部脱贫绩效考核检查 43
五、 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上精准发力 45
第三章 实施大扶贫战略,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49
一、 立足省情, 顶层设计 51
( 一) 创造性地提出大扶贫战略 51
( 二) 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52
二、 强化领导, 狠抓落实 56
( 一) 领导主抓, 尽锐出战 56
( 二) 精心部署, 扎实推进 61
三、 多方使力, 多措并举 69
( 一) 社会扶贫的贵州实践 70
( 二) 教育扶贫的贵州经验 76
( 三) 医疗健康扶贫的贵州特色 81
四、 科技助力, 精准扶贫 83
( 一) 建设精准扶贫数据库, 实现扶贫领域数据资源共享 84
( 二) 利用各种数据平台助力农村脱贫攻坚 84
( 三) 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 助推农村产业革命 86
( 四) 利用大数据高效推进民生扶贫 88
五、 精准脱贫, 巩固成果 89
( 一) 健全退出机制, 确保合理退出 89
( 二) 巩固脱贫成果, 创新防贫机制 89
第四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激发脱贫新动力 93
一、 “ 三变” 改革激活农村经济, 拓宽脱贫渠道 95
( 一) “ 三变” 改革盘活了农村资源 95
( 二) “ 三变” 改革催生出多种扶贫模式 99
二、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减贫脱贫的塘约模式 102
( 一) 塘约模式是农村整体脱贫致富的成功实践 103
( 二) 塘约经验对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05
三、 农村产业革命为农户脱贫和乡村振兴奠定经济基础 108
( 一) 全方位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培育自我发展内生动力109
( 二) 农村产业革命的成功案例——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蜂糖李产业 111
第五章 突出易地搬迁工作重点, 推进整村脱贫 117
一、 顶层设计, 围绕脱贫抓搬迁 119
( 一) 创新 “ 五个三” 工作体系 120
( 二) 形成 “ 六个坚持” 易地搬迁模式 121
二、 遵循规律, 突出整体扶贫方向 122
( 一) 集中搬迁, 力求去掉“穷根”122
( 二) 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 扶贫资源集中使用 124
( 三) 着眼搬迁长期效应, 阻断代际贫困 125
三、 先行先试, 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126
( 一) 起步最早, 试点先行, 逐步推开 126
( 二) 率先出台政策, 注重各类政策衔接 126
( 三) 严格制定易地搬迁补助标准和住房建设标准127
( 四) 科学编制规划, 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兜底保障 128
( 五) 构建 “五个体系”, 促进搬迁农户融入城镇 129
( 六) 建立健全贫困退出机制, 规范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和程序 130
四、 立足土地公有属性, 发挥集体经济龙头作用 131
( 一) 以土地规划带动移民安置, 发挥土地集体所有制优势131
( 二) 以集体土地为基础, 理顺搬迁过程中利益关系 132
( 三) 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 带动贫困户脱贫 133
五、 坚持效率标准, 推动科学选址和集中安置 134
( 一) 注重统一推进, 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 135
( 二) 面向贫困群体实际需求, 以自愿为原则 136
( 三) 强调整体协同, 实施同步规划 137
( 四) 精准选择安置点, 规范安置区布局 137
( 五) 推进资本置换, 依托小城镇集中安置 138
六、 分层分类规划, 创新搬迁农户安置就业形式 138
( 一) 做好精准扶贫识别工作, 为移民安置就业奠定基础 139
( 二) 发挥国有 ( 集体) 农场作用, 促进贫困户就业 140
( 三) 依托企业, 带动贫困户就业 141
( 四) 依托中心村和产业园就业 141
第六章 发挥各类资源优势, 形成脱贫合力143
一、 立足生态红利, 推进生态扶贫脱贫 145
( 一) 生态移民和生态开发并重, 促进生态扶贫 145
( 二) 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生态就业 148
( 三) 开展生态补偿, 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149
( 四) 依托生态资源, 开展旅游脱贫 151
二、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 推进特色产业脱贫 153
( 一) 重视自身造血功能, 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体系153
( 二) 培育壮大特色产品, 推进特色产业扶贫155
( 三)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立足资源禀赋扶贫158
( 四) 根据地区特点发展主导产业, 带动贫困户脱贫 160
三、 借力扶贫和开发资金, 强化扶贫和脱贫投入 162
( 一) 用好用活财政资金, 强化脱贫投入保障 162
( 二) 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 打造对口扶贫脱贫新模式 165
( 三) 创新资金筹集方式, 加强扶贫资金统一管理 168
四、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带动贫困户与大市场对接 170
( 一) 坚持交通建设先行, 畅通物流信息流体系 170
( 二) 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加强住房保障和饮水安全 172
五、 扶贫扶智和扶志相结合, 推进党建扶贫和教育扶贫 174
( 一) 多管齐下助 “ 立志” , 发挥党建扶贫引领作用 175
( 二) 提升就业技能带动脱贫, 加强文化扶贫178
( 三) 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 大力推动教育扶贫181
第七章世界减贫史上的 “ 贵州印记” 及其历史贡献 185
一、 发挥政治经济文化优势组合效应的脱贫攻坚模式 188
( 一) 贵州脱贫攻坚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统一 188
( 二) 贵州脱贫攻坚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的结合 189
( 三) 贵州脱贫攻坚模式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优势的贯通 192
二、 内嵌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脱贫攻坚目标化管理 193
( 一) “ 突出重点, 统揽全局” 的脱贫攻坚模式 193
( 二) “ 整体筹措, 渐进调整” 的目标化管理方式 195
三、 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脱贫路径 197
( 一) 以稳农兴农为本带动脱贫 198
( 二) 以脱贫为中心积极推动农业变革 199
( 三) 推动脱贫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199
四、 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脱贫攻坚方略 200
( 一) 加大扶贫脱贫的要素供给, 推动脱贫攻坚 201
( 二) 理顺利益关系, 发挥各类经济主体扶贫作用203
( 三) 加大涉贫投入, 强化贫困人口脱贫保障203
五、 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脱贫政策和管理机制 204
( 一) 坚持 “ 输血扶贫” 与 “ 造血扶贫” 相结合 205
( 二) 稳定贫困户扶持机制和政策体系 207
( 三) 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同步, 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208
( 四) 强化兜底制度, 促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 208
六、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之贵州经验 209
( 一) 加强预警监测, 巩固脱贫和防止返贫210
( 二) 加强基层党建, 在乡村治理上做到有机衔接211
( 三) 完善产业体系, 在发展连续性上做到有机衔接 212
( 四) 突出文化引领, 在乡村文明上做到有机衔接213
( 五) 强化人才支撑, 在智力支持上做到有机衔接214
( 六) 坚持绿色发展, 在生态宜居上做到有机衔接214
后 记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