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和现实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前苏联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理论中的核心观点、代表人物、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观点及其对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理论构建的作用和启示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构建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内涵、构成维度和分析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明晰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内涵和特征,以“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的方法论为指导原则,揭示资本积累、空间生产和地理景观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来划分构成维度,并解析其内涵。第三部分是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模型测算。通过以集聚-扩散效应为核心,先静态环境下单城市空间生产理论模型构建,后动态环境下多城市空间生产理论模型构建,最后空间正义与时空修复相统一下中国空间生产理论模型构建的方式,构建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模型。基于城市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城市空间生产集聚-扩散效应、物理学中“场”的原理,创造性地构建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实证模型,并对中国城市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的边界和承载力进行识别和测算。第四部分是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批判与价值回归。以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四个维度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批判,总结中国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因“资本逻辑”过度、“交换价值”过度、“市场主导”过度、“私有经济”过度而造成的城市空间生产矛盾问题;通过理论批判发现问题,并一步通过“人民逻辑+资本逻辑”、“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政府主导+市场手段”、“公有经济+私有经济”共同作用,互为补充的价值回归,为城市空间生产提供保障,解决城市空间生产的矛盾问题。第五部分是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政策建议。以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四个维度为指引,提出通过“人民逻辑+资本逻辑”、“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政府主导+市场手段”、“公有经济+私有经济”的中国模式来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边界扩张无序、城市承载力与发展速度不匹配和城市空间正义问题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