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生涯匹配理论
第一章 人—职匹配理论
(田国梅 谢晋宇) / / 003
第二章 罗伊的职业选择人格理论
(范为桥) / / 013
第三章 霍兰德的职业类型理论
(李梦宜) / / 025
第四章 心理动力理论
(张小诗) / / 038
第五章 工作调适理论
(赵慧娟 柴亚丽) / / 047
第二篇 生涯发展理论
第六章 金兹伯格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傅安国 王博虓) / / 067
第七章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倪 竞) / / 076
第八章 生涯发展自我概念理论
(张玉青 孟 慧) / / 086
第九章 施恩的生涯发展理论
(刘雪梅 杨夏梦) / / 098
第十章 职业限制与妥协理论
(金秋萍) / / 108
第十一章 选择补偿最优化理论
(蔡子君 施星雨) / / 118
第十二章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王忠军 吴筱笛) / / 131
第三篇 生涯决策理论
第十三章 工作搜寻序列模型
(何俣铤 杨双绮 周文霞) / / 143
第十四章 职业决策的社会学习理论
(高雪原) / / 159
第十五章 职业未决理论
(沈雪萍) / / 168
第十六章 职业生涯决策的 PIC 模型
(谢宝国 康椰紫) / / 185
第十七章 求职质量的自我调节理论
(付 华) / / 199
第十八章 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理论
(潘静洲 纪合琦 李 妍 赵而杰) / / 215
第十九章 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
(王志梅) / / 226
第二十章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谢 员 桂先锋) / / 240
第二十一章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于 坤 赵泽珺) / / 253
第二十二章 偶然学习理论
(吕 翠) / / 267
第二十三章 职业锚理论
(谭建伟 黄雅坤) / / 279
第二十四章 职业动机理论
(关晓宇 周莎莎) / / 294
第二十五章 男性和女性的职业与成就动机模型
(徐 嘉) / / 305
第二十六章 职业生涯呼唤理论
(田喜洲 彭息强) / / 318
第二十七章 目标追寻与调整:双过程框架
(胡 湜) / / 328
第二十八章 主动性动机模型
(张春雨) / / 340
第六篇 生涯系统理论
第二十九章 工作—家庭边界理论
(王海江 宋学静) / / 355
第三十章 工作嵌入理论
(杨春江) / / 366
第三十一章 职业发展的生态学理论
(刘 晨) / / 377
第三十二章 职业生涯发展系统理论
(曲如杰) / / 389
第三十三章 工作的关系理论
(余 璇 罗 楠) / / 399
第三十四章 工作—家庭资源模型
(赵富强 刘云云) / / 409
第七篇 无边界与构建理论
第三十五章 无边界与易变性职业生涯理论
(王忠军 张 琦) / / 427
第三十六章 智能职业生涯理论
(辛 迅) / / 440
第三十七章 工作重塑理论
(王 桢) / / 453
第三十八章 生涯建构理论
(董振华 晏常丽 于海波) / / 469
第三十九章 生涯混沌理论
(刘婷婷) / / 485
第四十章 生涯万花筒理论
(辛 璐) / / 498
第四十一章 工作心理学理论
(建璇静 谢义忠) / /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