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001
导言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过渡点上的德波001
一、 德波其人002
二、 德波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010
三、 理论贡献撮要015
四、 一个思想史上的简单定位023
五、 《景观社会》文本结构解析027
第一章 景观概念产生的现实历史基础及主要理论源头036
一、 20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036
二、 战后法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境况与思想家群落的格局与特点047
三、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和影响054
四、 先锋派艺术革命意识的贯注及情境主义国际的理论和实践067
第二章 景观概念速写087
一、 何谓景观087
二、 景观类型:集中的景观、弥散的景观和综合的景观106
三、 景观时间:影像消费的时间和时间消费的影像117
四、 景观空间:资本主义生产统一的空间134
五、 景观的本质:物化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的物化146
第三章 景观社会的文化、主体、统治及革命163
一、 景观社会的文化:一种文化的否定和否定的文化163
二、 景观社会中的无产阶级:由主体到表象182
三、 景观社会的统治奥秘:秘密统治与恐怖主义196
四、 从景观社会中突围:从“漂移”“异轨”“建构情境”的心理地理学批判到美学政治的浪漫抵抗21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概念谱系中的景观概念227
一、 景观概念的思想母胚: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拜物教理论227
二、 对卢卡奇物化概念的承继和深化240
三、 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现实验证与拓展254
四、 与马尔库塞“单向度社会”“单向度人”的家族相似性26
五、 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批判和扬弃277
六、 从德波的“景观”到鲍德里亚的“类像”——走向后马克思292
第五章 景观——一个批判的和非批判的概念304
一、 参照系之一——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305
二、 参照系之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316
三、 参照系之三——后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潮334
四、 在三种批判之间:批判和归属348
结语 数字技术时代的景观式日常生活365
一、 万物数据化与人的第二肉身366
二、 “第五媒体”及手机拜物教372
三、 “影像狂欢”与人人皆拍客379
主要参考文献389
后记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