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之争: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对“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之争”的回顾
一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定位
二 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定位
三 国内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定位的观点论争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多元化解读
第二节 对“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之争”的反思
一 “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之争”中的前提预设问题
二 “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之争”中的文本解读问题
三 “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之争”中的学术话语权问题
第二章 学科互涉: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特征的新视角
第一节 学科制度的源起、萌芽及形成
一 古代东西方高等教育中的“分科”
二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的“学科”萌芽
三 近代欧洲大学“学科”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从“反学科化”到“学科互涉”
一 美国大学课程改革的“反学科化”倾向
三 “学科”研究与“学科互涉”研究比较
四 “学科互涉”研究的类型及其判断标准
五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方法的“学科互涉”
第三节 马克思的学科互涉研究何以可能
一 马克思学说与19世纪的社会科学
二 马克思“体制外”学者身份的影响
三 马克思“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养成
四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共同体”
第三章 对马克思学说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再认识
第一节 从“三个来源”到“三个组成部分”:一种线性认识逻辑
一 “三个来源”产生的历史背景及逻辑理路
二 “三个组成部分”的提出依据及其局限性
第二节 “三个来源”内在的隐性互涉:一条被遮蔽了的线索
一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二 斯密政治经济学思想背后的历史哲学
三 空想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与实证精神
第三节 马克思如何走近“三个来源”:一段相互交织的历程
一 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相识相知”
二 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的“成功牵手”
三 马克思与空想社会主义“久别重逢”
第四章 马克思多学科知识结构的核心构成及其总体特征
第一节 从“摘录和笔记”看马克思知识结构的核心构成
一 青年马克思哲学知识的汲取和积累
二 马克思对经济学知识的汲取和积累
三 马克思对历史学知识的汲取和积累
四 马克思对人类学知识的汲取和积累
第二节 从“摘录和笔记”看马克思知识结构的总体特征
一 形成过程的时空连续性
二 阅读重心的阶段性转移
三 涉猎学科领域的广泛性
四 历史研究视野的宽广性
五 知识构成的多重互补性
第五章 马克思理论“问题式”的哲学—科学互涉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