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美学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

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

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

定 价:¥146.00

作 者: 祁志祥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编项: 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0217538 出版时间: 2022-11-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30多年学术历程的标志性成果选。前后由七个历史坐标性的板块构成。第一个板块是中国古代文论民族文化成因的研究,代表作是《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第二个板块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建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第三个板块是文艺学的学理研究,代表作是《美学关怀》。第四个板块是佛教美学研究,代表作是《佛教美学新编》与《中国佛教美学史》。第五个板块是“乐感美学”学说的建构,代表作是《乐感美学》。第六个板块是中国美学史的铺写,代表作是《中国美学通史》《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中国美学全史》。第七个板块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写,代表作是《“重写中国思想史”发凡》《先秦思想史》。文集反映了作者锐意开拓、不断进取的学术追求。

作者简介

  祁志祥,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在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任教,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规划教材1部。出版个人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内容横跨文论、美学、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作品曾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主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出版《乐感美学》,创“乐感美学”学说,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独立完成《中国美学通史》及《中国美学全史》;提出“重写中国思想史”,出版《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组评审专家、教育部********会评专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性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化与文化问题、世界文学、翻译学等。除出版三部英文专著和二十多部中文专著以及450余篇中文论文外,还在四十多种国际刊物或文集发表英文论文150余篇,收录SSCI或A&HCI数据库论文110多篇,部分论文被译成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俄文、日文、韩文、塞尔维亚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图书目录

前言  我的治学历程
第一章  民族文论的文化透视
第一节 “平淡”:中国古代诗苑的一种风格美   
一、“平淡”风格美特征的系统把握   
二、“平淡”风格的多重文化成因     
第二节 “言意”:中国古代文论内容形式关系论   
一、从皎然、司空图到严羽   
二、儒、道、佛、玄的“言意之辩”   
三、“言意”说的四层内涵   
第三节 “活法”: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创作方法论   
一、“活法”的提出及其丰富内涵     
二、“活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三、“活法”思想的文化透视   
第四节  古代文论方法论的文化阐释     
一、“训诂”——名言概念的阐释方法     
二、“折中”——矛盾关系的分析方法     
三、“类比”——因果关系的推理方法     
四、“原始表末”——历史发展的观照方法     
五、“以少总多”——思想感受的表述方法之一     
六、“假象见义”——思想感受的表述方法之二     
第二章  中国文论的体系建构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原理构思     
一、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的叙述框架   
二、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古代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刍议   
一、文学观念论中的“心学”说     
二、创作主体论、发生论、构思论、方法论中的表现论     
三、文学作品论中的表现论   
四、作品风格论、鉴赏论、功用论中的表现论     
第三节 “文学以文字为准”: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征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历史行程   
二、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文化渊源   
三、中西“文学”概念异同之比较     
第四节 “定法”:中国古代的具体创作方法论   
一、“定法”的内涵及其历史轨迹   
二、字法   
三、句法   
四、章法   
五、人物塑造与情节处理   
第三章  文学基本问题研究
第一节  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     
一、非本质主义给文艺本质思考的启示   
二、精神形态:文艺的基本属性   
三、审美特征:文艺的特殊属性     
第二节  艺术与美的关系的古今演变     
一、艺术的定义:艺术与美具有天然联系   
二、西方传统艺术以创造美为追求   
三、西方现代艺术:与美渐行渐远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价值嬗变   
一、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三、从“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的价值转向      
四、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   
五、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六、从“人性论”到“阶级论”,从“人的文学”到“无产文学”   
七、从“唯心论”到“唯物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八、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性文学”到“人民文学”   
九、从“自由”到“遵命”,从“艺术自律”论到“革命工具”论     
第四节  论审美主体对艺术的双重美学关系   
一、艺术美中包含现实题材的丑     
二、艺术美中包含现实题材的美     
三、艺术美中包含现实题材的“平淡”   
四、诗可以描写题材丑,而造型艺术只应模仿题材美     
第五节  柳宗元园记创作刍议     
一、唐宋文人园林与堂记、亭记创作的兴盛     
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三、“游之适,旷如也,奥如也”     
第四章  佛教美学的史论建构     
第一节  佛教美学:在反美学中建构美学   
一、佛教对现实美非有非无的中观态度     
二、佛教肯定的本体之美     
三、佛教哲学的美学意蕴   
四、佛教宗派的美学个性     
第二节  佛教美学的研究历程及其逻辑结构   
一、佛教美学的研究历程     
二、佛教美学原理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中国佛教美学的历史巡礼     
一、“美”“美学”“佛教美学”的义界   
二、佛教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中国佛教美学的历史演变和时代特征   
第五章  乐感美学原理创构   
第一节  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   
一、美是一种乐感对象   
二、美的乐感的价值属性   
三、美的特征、原因与规律   
第二节 “乐感美学”原理的逻辑建构   
一、缘起、方法与学科定义   
二、本质论   
三、现象论   
四、美感论   
第三节 “美育”的重新定义及其与“艺术教育”的异同辨   
一、“美育”概念提出的历史及其在新中国学校教育中走过的“Z”字历程
二、现有“美育”定义存在的自我循环、同义反复、大而无当及解构主义之弊
三、美育是情感教育、快乐教育、价值教育、形象教育、艺术教育的复合互补
四、“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第六章  中国美学的历史铺写   
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观     
一、中国古代普遍的美本质观   
二、儒家美论   
三、道家美论   
四、佛家美论   
五、中国古代的审美特征论   
六、中国古代的审美方法论   
第二节  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历史盘点与得失研判   
一、如何理解“美学”概念,确定研究范围和重点   
二、如何把握“美”及“中国古代美学精神”   
三、如何理解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分期     
四、美学史书写中值得处理好的几个技术问题   
第三节  中国美学史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   
一、先秦两汉: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期   
二、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美学的突破期   
三、隋唐宋元: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期   
四、明清:中国古代美学的综合期   
五、近代至当代: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转型期   
第四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整体走向与时代分期   
一、近代: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时期   
二、“五四”前后:有美有学的美学学科的诞生   
三、1928至1948年:从主观论美学走向客观论美学   
四、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化美学学派的诞生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五、20世纪80、90年代:实践美学原理的定型与突破   
六、新世纪以来:美学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学术转向:重写中国思想史 
第一节  中国思想史上若干重大问题的重新反思   
一、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及社会形态的分期?   
二、如何以“启蒙”为视角概括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规律?   
三、为什么说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人的觉醒”时代?   
四、叙述先秦思想史可否将“五经”遗漏于专章评析之外?   
五、重写中国思想史,为什么必须将二十五史的思想论析补上专章?   
六、汉代思想界的根本特征是儒道分裂还是儒道合一?   
七、如何准确理解“魏晋风度”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八、如何认识隋唐至清代思想史的时代分期?   
九、思想史的叙述重点是“物”还是“人”?     
十、以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进入中国思想史叙述?     
十一、如何防止先入为主,努力还原中国思想史的真相?   
第二节  周代对“人”的本性、作用、地位的全面觉醒     
一、人的生死论:“精气”生人,人死为“鬼”     
二、共同人性观与平等人性观:“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     
三、人性内涵论:“无智无欲”说与“有智有欲”说   
四、人性价值论:“性善”“性恶”“有善有恶”“无善无恶”   
五、人性作用论和因应论:“欲多用亦多”“智慧知万物”     
六、人的地位论:“天地之性人为贵”   
第三节  周代“以人为本”的天人之辩     
一、神灵概念在周代的存在形态及其祭祀方式   
二、“天人同构”“以人法天”与“神道设教”“以天统君”     
三、“昊天不平”“天难忱斯”与“天人之分”“吉凶由人”   
四、从“事神保民”“循天顺人”到“以人为本”“以人为先”     
附录:美学人生,从家乡起航
一、生在白驹:得地之灵、得祖之荫   
二、长在刘庄:与艺术邂逅、与文学结缘   
三、工作在新丰:从美的创作转向美的研究     
四、事业在上海:谱写美学人生   
祁志祥著作一览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