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视域下的天人之辨
一 中国哲学天人之辨的基本内涵
(一)中国哲学“天”的几重意蕴
(二)中国哲学关于天人之辨的两种思想倾向
二 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与道家、阴阳五行家“天人合一”观的异同
(一)先秦儒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天人合一”观的内涵差异
(二)儒学“天人合一”观的流变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视域下的儒学“天人合一”观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自然史、社会史与全部世界历史
四 儒学“天人合一”观的当代价值反思
(一)“天人合一”观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启示
(二)“天人合一”观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三)“天人合一”观对人自身平衡体建立的启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视域下的知行之辨
一 中国哲学知行之辨概述
(一)知与行的概念
(二)中国哲学知行之辨的基本问题
二 儒学知行之辨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两汉儒学的知行之辨
(二)宋明理学的知行之辨
(三)近代儒学的知行之辨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视域下的儒学知行之辨主要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中的知行目标指向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中的知行关系
四 儒学知行之辨要旨及其所体现的儒学道德践行精神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视域下的仇和之辨
一 中国哲学辩证法的早期发展与儒学辩证法的特色
(一)春秋时期的和同之辨——中国哲学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二)从孙子到老子再到庄子的辩证法思想——从经验辩证法向概念辩证法的发展
(三)从《洪范》《月令》等阴阳五行家之书到《黄帝内经》的辩证法思想——秦汉时期对先秦诸子百家辩证法思想的融合
(四)从《易传》到《中庸》的辩证法思想——儒学仇和之辨的逐渐形成
二 宋明理学的辩证法思想与仇和之辨
(一)张载辩证法思想与仇和之辨的正式提出
(二)朱熹辩证法思想对仇和之辨矛盾对立项认识的深化
(三)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对仇和之辨的总结提升
三 近代以来关于仇和之辨的讨论
(一)冯友兰关于仇和之辨的态度转变
(二)张立文“和合学”对“和”的强调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与仇和之辨
(一)仇和之辨的直观性、经验性
(二)仇和之辨的矛盾统一性偏向
(三)仇和之辨强烈的伦理色彩
五 儒学仇和之辨的当代价值与理论局限
(一)仇和之辨的当代价值
(二)仇和之辨的理论局限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观视域下的义利之辨
一 先秦关于义、利的讨论及儒学义利之辨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