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 田野工作
第一章 博爱县及西金城遗址概况(3)
第一节 地理环境(3)
第二节 历史沿革(4)
第三节 考古工作历程(4)
一、区域系统调查(5)
二、勘探(5)
三、发掘(5)
四、遗址资源域调查(7)
第二章 勘探报告(10)
一、城墙、壕沟与沙洲(11)
1. 城墙(11)
2. 壕沟(12)
3. 沙洲(12)
二、城内遗迹(12)
三、城外遗迹(13)
1. 导洪遗迹(13)
2. 沼泽层(14)
3. 冲淤层(14)
4. 缓土岗(14)
第三章 主要遗物型式划分(15)
第一节 仰韶时期遗物(15)
第二节 龙山时期遗物(15)
一、陶器(15)
1. 夹砂罐(15)
2. 夹蚌罐(17)
3. 瓮(20)
4. 盆(20)
5. 器盖(22)
6. 缸(23)
7. 盘(24)
8. 钵(25)
9. 单耳杯(25)
10. 纺轮(26)
二、石器(26)
(一)工具类(26)
1. 石铲(26)
2. 石刀(26)
3. 石镰(28)
4. 石斧(28)
5. 石凿(29)
6. 石锤(29)
7. 石磨盘(29)
8. 砺石(29)
(二)武器类(29)
1. 石钺(29)
2. 石镞(29)
(三)饰品(29)
石环(29)
(四)坯料(29)
1. 石铲坯(30)
2. 石刀坯(30)
3. 器形不明坯料(30)
(五)钻芯(30)
(六)石器残块(30)
(七)细石器(31)
1. 石镞(31)
2. 刮削器(31)
3. 石核(31)
第三节 东周至汉代遗物(31)
1. 豆(31)
2. 盖豆(31)
第四节 唐宋时期遗物(32)
一、陶器(32)
1. 盆(32)
2. 罐(33)
二、瓷器(33)
碗(33)
第四章 地层堆积与出土遗物(36)
第一节 地层堆积情况(36)
一、Ⅰ区地层堆积情况(36)
二、Ⅱ区地层堆积情况(37)
三、Ⅲ区地层堆积情况(38)
四、Ⅳ区地层堆积情况(39)
五、Ⅴ区地层堆积情况(40)
六、TG01地层堆积情况(40)
七、TG02地层堆积情况(41)
八、TG03地层堆积情况(42)
九、小结(43)
第二节 地层遗物(44)
一、龙山时期遗物(44)
(一)陶器(44)
1. 夹砂罐(44)
2. 夹蚌罐(46)
3. 瓮(48)
4. 盆(51)
5. 缸(53)
6. 盘(54)
7. 单耳杯(54)
8. 豆(54)
9. 刻槽盆(55)
10. 鼎(55)
11. 甗(55)
12. 斝(55)
13. 器盖(56)
14. 纺轮(57)
15. 圆陶片(57)
16. 锉(57)
17. 铃(58)
18. 环(58)
19. 器底(58)
20. 器耳(59)
(二)石器(59)
1. 石铲(59)
2. 石刀(65)
3. 石镰(71)
4. 石斧(71)
5. 石锤(72)
6. 石磨盘(72)
7. 砺石(73)
8. 石钺(73)
9. 石镞(74)
10. 石环(74)
11. 石铲残坯(74)
12. 石刀坯(74)
13. 器形不明坯料(75)
14. 石器残块(76)
15. 细石镞(76)
16. 刮削器(76)
17. 石核(77)
(三)骨角蚌器(77)
1. 骨簪(77)
2. 骨锥(78)
3. 骨镞(78)
4. 鹿角器(78)
5. 蚌刀(79)
6. 蚌铲(79)
二、东周至汉代遗物(79)
(一)陶器(79)
1. 罐(79)
2. 盘(79)
3. 盖豆(80)
4. 豆(80)
5. 魁(80)
6. 盆(81)
7. 盒(81)
8. 器盖(81)
9. 圆陶片(81)
10. 残片(81)
(二)石器(82)
1. 石铲(82)
2. 石刀(82)
3. 石镰(84)
4. 石斧(84)
5. 石器坯料(85)
6. 石器残块(85)
(三)铜器(85)
三、唐宋时期遗物(85)
(一)陶器(85)
1. 罐(85)
2. 盆(86)
3. 钵(86)
4. 磨圆砖(87)
(二)瓷器(87)
1. 碗(87)
2. 俑头(88)
(三)石器(89)
1. 石刀(89)
2. 石斧(89)
3. 石器残块(89)
四、年代不详遗物(90)
(一)石器(90)
1. 石刀(90)
2. 石铲(90)
3. 石器坯料(90)
4. 石器残块(90)
(二)铜器(90)
第五章 仰韶及龙山时期遗迹与出土遗物(92)
第一节 仰韶时期遗迹与出土遗物(92)
H126(92)
第二节 龙山时期遗迹与出土遗物(95)
一、城墙(95)
二、壕沟(96)
(一)TG01与Ⅰ区(96)
(二)Ⅲ区(98)
(三)TG02(99)
(四)TG03(100)
(五)遗物(100)
三、沙洲(102)
(一)Ⅰ区(102)
(二)Ⅲ区(102)
(三)TG02(103)
(四)遗物(103)
四、其他遗迹(108)
(一)Ⅰ区(108)
H96(108)
(二)Ⅱ区(109)
1. H133(109)
2. H137(109)
(三)Ⅲ区(110)
1. H77(110)
2. H93(111)
3. H103(112)
4. H110(112)
5. H119(113)
6. H120(113)
7. H134(114)
8. H136(115)
9. H139(115)
10. G23(117)
(四)Ⅴ区(117)
1. H80(118)
2. H88(120)
3. H90(120)
4. H91(123)
5. H97(123)
6. H98(124)
7. H99(125)
8. H100(125)
9. H101(128)
10. H109(129)
11. H116(131)
12. H117(133)
13. H118(134)
14. H122(139)
15. H123(140)
16. H124(141)
17. H131(141)
18. H138(142)
19. H140(143)
20. H142(146)
21. H143(148)
(五)TG01(149)
1. H121(149)
2. H125(151)
第六章 东周至汉代遗迹与出土遗物(152)
一、Ⅰ区(152)
H95(152)
二、Ⅱ区(152)
1. H62(153)
2. H72(153)
三、Ⅲ区(154)
(一)灰坑(154)
1. H22(154)
2. H56(154)
3. H57(155)
4. H78(155)
5. H79(155)
6. H92(155)
7. H104(158)
8. H111(158)
9. H115(159)
(二)灰沟(160)
1. G18(160)
2. G19(160)
3. G25(160)
(三)灶(161)
1. Z1(161)
2. Z3(162)
四、Ⅳ区(162)
(一)灰坑(162)
1. H30(163)
2. H81(163)
3. H82(163)
4. H87(164)
5. H89(164)
6. H127(164)
7. H128(165)
8. H129(165)
9. H130(166)
(二)墓葬(166)
1. M7(167)
2. M11(167)
3. M8(168)
4. M9(168)
五、TG01(168)
H148(168)
六、TG02(169)
G32(169)
七、发掘区外(169)
区外残墓M01(170)
第七章 唐宋时期遗迹与出土遗物(172)
一、Ⅰ区(172)
(一)灰坑(172)
1. H8(172)
2. H14(172)
3. H18(172)
4. H31(173)
5. H32(174)
6. H33(174)
7. H40(175)
8. H49(177)
9. H50(177)
10. H51(177)
11. H58(178)
12. H59(178)
13. H60(178)
14. H61(179)
15. H66(180)
16. H73(180)
17. H105(180)
18. H106(182)
19. H107(182)
20. H108(182)
21. H112(183)
22. H113(184)
23. H114(184)
24. H132(184)
25. H135(184)
(二)灰沟(185)
1. G9(185)
2. G11(186)
3. G12(187)
4. G14(187)
5. G15(188)
6. G22(188)
7. G24(188)
(三)灶(188)
Z2(188)
二、Ⅱ区(190)
(一)灰坑(190)
1. H1(190)
2. H12(190)
3. H15(191)
4. H16(191)
5. H19(192)
6. H20(192)
7. H21(193)
8. H24(193)
9. H25(193)
10. H26(194)
11. H27(195)
12. H29(195)
13. H34(196)
14. H35(196)
15. H36(197)
16. H37(197)
17. H38(197)
18. H39(197)
19. H42(198)
20. H46(198)
21. H47(198)
22. H48(200)
23. H54(200)
24. H67(200)
25. H68(200)
26. H69(201)
27. H70(202)
28. H71(202)
29. H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