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索乐舞(中国西南胡琴文化传承研究)》是在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背景下,以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胡琴表演艺术为契机,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方针,整理并研究西南地区藏族、彝族、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胡琴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传承融合现状,探索当代文化背景下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模式和发展潜能,展现“多元一体”胡琴文化在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的意义和影响。《弦索乐舞(中国西南胡琴文化传承研究)》也是以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成果为基础和资源,是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研究类重点项目“西南民族胡琴类弓弦乐器乐种沿革及传承现状研究”的成果之一。《弦索乐舞(中国西南胡琴文化传承研究)》所涉及的四种胡琴(藏弦胡、彝弦胡、牛腿琴、马骨胡)就分别来源于各自民族艺术中的弦子歌舞、说唱曲艺、侗族大歌、壮戏等乐种形式,汇集了声乐、器乐、舞蹈、文学、戏曲、美术、宗教等艺术或意识形态,蕴含着“歌、舞、诗”一体化的乐舞美学思想,这也契合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形成衍变的历史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少数民族胡琴的器乐化程度不高,在制作工艺、演奏技巧、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局限,也导致它们在胡琴家族中的发展较为滞后。以二胡、板胡、京胡、高胡等为代表的胡琴“主流文化”受到重视并强势发展,而以马骨胡、藏弦胡、彝弦胡等为代表的胡琴“非主流文化”却相对弱势。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浸润,一些少数民族胡琴正随着艺人的老去面临失传的危险。一种乐器的消亡也往往预示着一个乐种、一项文化的消亡。基于上述原因,遂编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