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动态追踪,了解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动态特征及其作用机制;此外,基于有代表性的全国调查,了解我国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整体情况,探究我国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揭示居民医疗服务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为国家制定卫生政策及评估政策效果提供依据和参考。本书分为7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卫生服务利用研究的总体情况。本章梳理了卫生服务的起源与发展、卫生服务系统等背景内容,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卫生服务利用研究的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对于卫生服务利用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情况,总结了卫生服务利用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本书的内容与框架,以便后续章节的详尽阐述。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卫生服务利用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构建概念框架并确定研究指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到的过去20年有关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研究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对分析中得到的高质量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Anderson’s Behavioral Model)与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是研究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应用比较广泛、发展较为成熟的概念模型。通过回顾两种模型的内容及特点,为本研究构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概念框架打下基础,结合主要研究目的,帮助设计了本研究的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监测概念模型。模型最终从连续性、多样性和经济性3个维度评价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特征,遴选相应评价指标并探索其具体影响因素。 第三章介绍了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研究和用药行为研究所用的定性(扎根理论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与定量研究方法(横断面研究和面板数据研究)的起源、内涵与应用现状等内容,并对使用了相应方法的研究就研究对象选择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展开详细介绍。 第四章主要对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连续性进行分析,研究从体检、就诊延迟、机构选择、就诊连续、路径选择等不同就医流程出发,反映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连续性情况。在选择的连续性研究方面,分别观察机构和人的连续性,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连续性的影响因素。在连续性路径分析方面,观察人群一次疾病周期内机构路径分布情况,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归因多层级服务利用行为。另外,本章还涉及居民的体检时间间隔、就诊延迟和首诊偏好等视角的分析。 第五章主要对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包括对居民治疗方式、服务路径及就诊时间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还对本章中构建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混合效用模型进行分析,试图比较急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3类患者在服药、购药和就诊3种卫生服务利用行为上的差异。同时,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本章还对中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多样性特征。 第六章主要对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经济性进行研究,将样本人群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划分,考察研究收集到的监测数据中医疗服务费用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并具体讨论了我国中老年人在门诊、住院和自我药疗中医疗服务费用支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此外,本章还引入了经济学领域的两项评价指标,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GC)和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 CI),分别用以协助分析医疗费用在人群及家庭分布中的聚集性特征和大额医疗支出的分布情况。 第七章在卫生服务利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居民的用药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居民自我药疗行为的特征,并探究了自我药疗行为在降低患者卫生费用方面的作用;其次探究了中老年慢性病患者选择中药、西药的影响因素;再次对居民的多重用药行为进行了深入探索,归纳了多重用药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挖掘了慢性病患者多重用药风险感知与用药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 本书的出版是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总结与归纳,旨在进一步发现卫生服务利用的基本特征及用药行为特点,进而在用药行为上投入更多的关注与聚焦,以期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双系统理论的慢性病患者多重用药风险感知与决策行为模型研究”项目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