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舞蹈清代梆子皮黄戏源流考论

清代梆子皮黄戏源流考论

清代梆子皮黄戏源流考论

定 价:¥96.00

作 者: 陈志勇 著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6076779 出版时间: 2022-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15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代的梆子戏、吹腔、皮黄戏来源及其在各地之传播、衍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绪论、上下两编和附录。“上编”探讨梆子戏的源流与传播,前五章是关于梆子戏源流和声腔的专题研究,后二章是对梆子戏在西安和北京清宫中演出的情况予以专题探讨。“下编”重点探考皮黄戏的源流与传播形态,前三章辨析“楚曲”概念及其缘起,“二黄腔”的名实及皮黄合流等问题,后四章梳理皮黄戏在南方和北方的流播。

作者简介

  陈志勇,文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遗产》副主编。

图书目录

绪论
一、“声腔戏曲史”概念的提出
二、本书的研究内容与框架说明
三、声腔剧种史料使用规范的反思
上编:梆子戏的源流与传播
第一章 梆子戏的源头及其原始生态
一、“梆子戏”概念的界定
二、板腔体梆子戏的艺术源头
三、梆子戏兴起的外部环境
四、山陕商帮与梆子戏的兴起
五、梆子戏传衍及其成员的构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梆子戏崛起与清代前中期剧坛变革
一、梆子戏崛起及其向外传播
二、剧坛“厌昆喜梆”潮流的形成
三、梆子戏地位的升瑜:文人编创与清宫搬演
四、梆子戏崛起的戏剧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前中期梆子腔与昆腔、弋阳腔的融合
一、李调元对“梆子秧腔”的释义
二、《缀白裘》所见“梆子秧腔”的形态
三、京腔与弋阳腔的梆子化倾向
四、清前中期梆子腔与昆腔的融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代“吹腔”源流及其与周边声腔的关系
一、“吹腔”源流考
二、南北两种吹腔
三、吹腔与二簧腔
四、吹腔与宜黄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乱弹”词义流变看清代梆子戏的演进
一、“乱弹”新声:名谓生成及其指涉
二、“乱弹”得名:“乱”字的多种释义
三、“乱弹”外延:从狭到广的词义流变
四、“乱弹时代”:清代梆子戏的演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西安的梆子戏演出
一、毕沅西安幕府的秦腔演出
二、毕沅幕客与秦伶的交往
三、毕沅幕客对秦腔的接受与传播
四、毕沅幕客的秦腔剧种理论
五、毕沅幕府演剧的戏曲史意义
本章小结
下编:皮黄戏的源流与传播
第七章 清初“楚调”的兴起及其声腔的衍化
一、《游居柿录》关于沙市“楚调”的记载
二、万历间沙市《金钗记》的声腔归属
三、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及与诸腔的融合
四、“楚调”向皮黄“汉调”的声腔衍化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二黄腔”的名实及其与周边声腔之关系
一、二黄腔与二簧腔的产地差异
二、湖北“二黄”是西皮调的别称
三、“楚曲”中的二黄是二凡调
四、皮黄腔:西皮腔与二凡调的并奏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从清代“楚曲”剧本看早期汉调的演出形态
一、“楚曲二十九种”的刊刻时间
二、全围本与全部本的转换
三、分场制与分回制的并存
四、“楚曲二十九种”与早期汉调的表演形态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汉调进京与皮黄声腔在北方的传播
一、西皮、二黄楚地合奏与先期在京传播
二、汉调进京与北京剧坛之新变
三、汉调在京剧形成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四、从早期“楚曲”看京剧与汉调之血缘联系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徽班汉伶米应先及其对京剧的贡献
一、米应先生平考述
二、米应先家世考述
三、米应先对京剧艺术之贡献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皮黄声腔在岭南的传播及其意义
一、广州:外江班的进入与本地班的崛起
二、潮汕:外江班的本地化与潮音戏的兴起
三、梅州:外江戏与山歌剧“谁是客家戏”之争
四、岭南:外江班“本地化”的文化意义
本章小结
附录一:《钵中莲》写作时间考辨
一、《钵中莲》戏剧形态上的诸多特例
二、《王大娘补缸》与《钵中莲》的关系
三、“补缸”戏出与全本的“不协调”
四、判断作品写作时间两个不可靠的证据
附录二:《燕兰小谱》作者考
一、《燕兰小谱》作者之“两说”
二、吴长元的生卒年推考
三、书缘:与鲍廷博的交往
四、寓居京城:与四库馆臣的交往
附录三:论方言与地方剧种“种类”的多样性
一、方言与剧种“种类”多样性的生成
二、本地官语化:地方剧种对方言的改造
三、方言与剧种的文化多样性
四、剧种“种类”多样性的意义
重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