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起来,《城郊休闲农业消费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消费场强理论,休闲农业消费场强的大小和城市质量紧密相关。城市质量可通过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消费能力来体现。为此,该书采用2010~2014年的省域数据,定量分析休闲农业消费能力的各种影响因素,以此研究休闲农业消费场强。通过比较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回归、随机效应回归以及标准误为Driscoll-Kraay的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方法,得出:以标准误为Driscoll-Kraay的固定效应为适回归结果,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是休闲农业消费场强实现的重要因素,提高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助于休闲农业消费场强的增加。城市人口是休闲农业消费的客源保障,人口的增长扩展了休闲农业消费场强的影响范围。此外,城市居民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和私家车拥有量、参与养老保险人数、医疗保险收入的增加都有助于提高休闲农业的消费水平。(2)为深入理解消费者对休闲农业距离的感知态度和行为,该书对南京市市民的休闲农业消费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取了635份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小时的自驾车程是休闲农业消费强度较高的范围,短途旅游(一日游、两日游)是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的主要特征。在出游方式上,大部分消费者选择自驾,少部分群体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该群体多为学生。消费者对于不同距离要素(时间距离、空间距离、费用距离)的态度,呈现群体差异性。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关注时间距离,其次为空间距离,最后是费用距离。年龄、收入、职业类型皆影响着消费者对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及费用距离的感知态度。40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消费者对时间距离更为关注;高收入群体较低收入群体更看重时间距离,低收入群体相对而言更多地关注费用成本。从职业角度来看,各类人员仍然更关注时间距离。(3)依托引力模型及其演变形成的场强模型,该书对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距离要素进行探讨分析与当量转化。基于物理学电场概念,对休闲农业消费场和电场进行类比,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休闲农业消费场强的内涵,测度了休闲农业消费场强,并诠释了休闲农业消费场强的叠加效应和距离衰减特性。在对现有距离衰减研究进行归类总结的基础上,该书对休闲旅游距离要素做了种类划分,提出了三维距离概念并对其测度方式进行了辨析,明确了休闲农业消费场强的测度方法,分析并讨论了休闲农业消费场强随距离的变化,得出了消费场强与三维距离、直线距离的量化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三维距离对于诠释休闲农业消费场强的空间分布特性更为合理与有效。(4)考虑到测度得到的休闲农业消费场强和实际所产生的消费强度的差异性,该书采用2010~2015年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消费的面板数据,在检验休闲农业消费强度空间依赖性的基础上,通过引力模型建立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此模型,研究休闲农业消费强度的内涵并检验其空间相关性,测算休闲农业消费强度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休闲农业消费强度叠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人均GDP、景点质量、交通可达性因素的提升和农业消费强度相对较高,邻近地区的人口密度、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城郊休闲农业消费强度具有叠加效应,这种叠加效应对于驱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