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六三: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工作,所带领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团队主持承担过大批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具有完善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各具特色又交叉融合的文物保护专业体系;在文物古籍保护方面,主持完成了2019-2020年度国务院重大专项“西藏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近年来完成珍贵文物古籍修复项目30余项。赵云研究馆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第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保护利用研究、遗产监测研究等。主要研究成果:《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研究》(合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合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合著)、《世界遗产概述》(合著)、《世界遗产的价值研究与申报》(合著)、《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监测》(合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路——基于需求研究的思考》(论文)、《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价值研究:实现过程与评估框架》(论文/合著)、《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哈尼梯田人居环境科学特性研究》(论文/合著)、《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解读——杰出的岩画艺术与独特的文化景观》(论文)、《从文化线路到跨海和声 关于海丝申遗策略的思考》(论文/合著)。燕海鸣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秘书处主任。研究领域为世界遗产、遗产与中国社会,重点承担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二里头遗址、关圣文化史迹、黄石工业遗产等项目世界遗产研究与申报,以及哈尼梯田、大运河等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与价值传播研究,承担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大纲编制。主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ICCROM、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等机构的培训与学术合作项目,主持编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手册》系列教材。作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负责人,主持世界遗产大会的预案准备、预备名单培育等工作。出版英文学术专著《World Heritage Craze in China: Universal Discourse, National Culture and Local Memory》,参与编辑学术著作2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读书》《东南文化》《民族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