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从书序一
从书序二
丛书前言
序
前言
第1章 再制造与循环经济 001
1.1 循环经济、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制造的内涵与“双碳”目标 001
1.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001
1.1.2 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内涵 002
1.1.3 维修的内涵 002
1.1.4 再制造的内涵与“双碳”目标 002
1.2 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007
1.2.1 循环经济的四个层次 008
1.2.2 循环经济的循环利用水平 010
1.3 再制造与循环经济的联系 012
1.3.1 再制造与产品生命周期 012
1.3.2 再制造与工业生态学 013
1.3.3 再制造与循环利用 015
1.3.4 再制造与资源节约 017
1.3.5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高端模式 018
1.4 再制造对于循环经济的贡献 021
1.4.1 再制造资源潜力巨大 021
1.4.2 再制造经济效益显著 021
1.4.3 再制造助力环境保护 022
1.4.4 再制造释放更多的就业机会 022
1.4.5 再制造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023
1.4.6 再制造提升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 023
1.4.7 再制造助力循环经济所需人才培养 024
1.4.8 再制造设计支撑产品走向循环制造 027
1.5 再制造与固废资源化 028
1.5.1 国家固废资源化发展战略 028
1.5.2 再制造—利用固废资源创造新价值 028
参考文献 032
第2章 国内外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034
2.1 国际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034
2.1.1 再制造产品种类 034
2.1.2 再制造企业类型 035
2.1.3 再制造企业布局 036
2.2 重要国家和地区再制造产业概况 036
2.2.1 美国 036
2.2.2 欧洲 044
2.2.3 其他国家 046
2.3 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概况 048
2.3.1 发展历程 048
2.3.2 结构现状 049
2.3.3 机遇与挑战 053
参考文献 056
第3章 中国再制造产业政策与产品质量标准 058
3.1 再制造产业相关政策 058
3.1.1 不同发展阶段的再制造产业政策 058
3.1.2 再制造财税政策 074
3.2 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 075
参考文献 077
第4章 再制造关键技术体系与再制造性设计评价 081
4.1 再制造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 081
4.1.1 概述 081
4.1.2 再制造科学论证阶段 083
4.1.3 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发展阶段 084
4.1.4 再制造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086
4.2 中国再制造关键技术体系 087
4.2.1 概述 087
4.2.2 再制造设计技术 087
4.2.3 再制造拆解与清洗技术 087
4.2.4 再制造损伤评价与寿命评估技术 088
4.2.5 再制造成形加工技术 089
4.2.6 面向“双碳”目标的中国再制造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089
4.3 再制造性设计 091
4.3.1 再制造性设计基础 091
4.3.2 再制造性分析 094
4.3.3 再制造性分配 096
4.3.4 再制造性预计 099
4.4 再制造性评价技术 101
4.4.1 废旧产品再制造性影响与评价 101
4.4.2 新品再制造性试验与评定 108
参考文献 116
第5章 再制造拆解与清洗技术 117
5.1 概述 117
5.2 再制造拆解技术基础 118
5.2.1 再制造拆解的内涵 118
5.2.2 再制造拆解的分类 119
5.2.3 拆解信息及其表达 121
5.3 再制造拆解技术与工艺 121
5.3.1 常用再制造拆解方法 121
5.3.2 典型连接件的再制造拆解 123
5.3.3 再制造拆解的质量控制 125
5.3.4 典型装备部件的再制造拆解 130
5.4 再制造清洗技术基础 136
5.4.1 再制造清洗的内涵 136
5.4.2 再制造清洗的基本要素 136
5.4.3 再制造清洗的分类 139
5.4.4 再制造清洗的一般要求 141
5.5 再制造清洗技术与工艺 142
5.5.1 化学清洗 142
5.5.2 物理清洗 142
5.5.3 典型装备零部件的再制造清洗 150
参考文献 159
第6章 再制造检测评估与成形加工技术 161
6.1 概述 161
6.2 再制造损伤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 161
6.2.1 概念内涵与研究内容 161
6.2.2 再制造毛坯损伤检测及寿命评估技术 163
6.2.3 再制造涂覆层损伤评价与寿命评估技术 173
6.3 再制造成形加工技术 176
6.3.1 再制造成形加工技术基础 176
6.3.2 再制造成形技术 179
6.3.3 再制造加工关键技术 190
参考文献 195
第7章 典型、高端再制造产品概况及技术 197
7.1 汽车零部件 197
7.1.1 产业发展概况 197
7.1.2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 199
7.1.3 再制造技术与典型工艺 201
7.2 工程机械 202
7.2.1 通用工程机械再制造 202
7.2.2 盾构机再制造 206
7.2.3 矿采装备再制造 208
7.3 航空装备 216
7.3.1 产业发展概述 216
7.3.2 技术水平及典型案例 218
7.4 动力装备 223
7.5 工业电机 229
7.5.1 工业电机再制造产业现状 229
7.5.2 工业电机再制造技术 230
7.6 办公设备 232
7.6.1 产业发展现状 232
7.6.2 技术水平 235
参考文献 241
第8章 再制造对碳减排的贡献分析 243
8.1 背景与意义 243
8.1.1 循环经济与再制造 244
8.1.2 价值保留过程的环境影响 246
8.2 政策与标准 247
8.2.1 国际协议与国家政策 247
8.2.2 “双碳”相关标准 249
8.3 再制造碳减排 251
8.3.1 概念 251
8.3.2 再制造碳减排核算流程 251
8.3.3 再制造碳减排核算边界 252
8.3.4 再制造碳减排核算方法 253
8.3.5 典型案例 255
8.4 问题与建议 256
8.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56
8.4.2 发展建议 256
参考文献 257
第9章 再制造产业面临挑战 258
9.1 再制造产品与再制造产业内在核心逻辑 258
9.1.1 物理学逻辑 259
9.1.2 核心技术 259
9.1.3 经济学逻辑 266
9.1.4 品牌服务 266
9.1.5 规模效应 268
9.1.6 再制造生态链效应 271
9.1.7 人才 273
9.2 再制造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273
9.2.1 旧件在数量、质量、复杂性上的不确定性 273
9.2.2 供应链、生产流程的不确定性 274
9.2.3 生产流程不确定性的解决方案探讨 275
9.3 再制造市场与商业模式 276
9.3.1 再制造产品—提供给原始制造商忠实客户的质保服务 276
9.3.2 再制造—典型的制造服务业 277
9.3.3 服务化减轻再制造的障碍 278
9.3.4 再制造—基于产品制造能力的服务 279
9.4 再制造影响因素 280
9.4.1 再制造产品设计因素 280
9.4.2 政策、监管和准入因素 282
9.4.3 市场因素 283
9.4.4 技术因素 284
9.4.5 旧件回收体系 285
9.4.6 进口因素 286
9.5 利益攸关方对再制造的影响 287
9.5.1 生产者的影响 287
9.5.2 消费者的影响 290
9.5.3 收集者的影响 291
9.6 典型循环制造探索实践案例 291
参考文献 295
第10章 再制造产业发展建议 298
10.1 决策者的着力点 298
10.1.1 从顶层设计层面全方位鼓励再制造 298
10.1.2 从立法层面鼓励再制造 299
10.1.3 从跨学科决策层面鼓励再制造 299
10.1.4 财政激励机制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 301
10.2 产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302
10.2.1 技能密集型岗位 302
10.2.2 跨学科、多技能、复合型人才 303
10.2.3 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 304
10.3 对研究人员的建议 305
10.4 对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建议 305
参考文献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