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碳中和”可借力国土空间规划,在规划中融入碳排放、碳汇空间管控措施,全方位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重大部署,这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更是突出国土空间低碳转型工作,要求从规划、空间布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三个层次进行绿色发展转型。 本书建立了国土空间用地类型与不同碳排放项目的对应关系,分别从宏观、微观尺度讨论了国土空间用地变化、用地规模及形态对碳代谢的作用,宏观尺度关注城市层面,微观尺度则关注街道行政单元,并在此基础上以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年2035年为研究目标年,情景模拟了宏观、微观尺度国土空间用地结构调整、形态优化的减排潜力,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提供选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