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陈平原
第一章 导论:翻译与跨文化的文体协商
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语言到文体
二、翻译中的文体(无)意识
三、界定“文体”
四、被协商的现代性
第二章 “演义”传统与清末民初白话短篇小说译介
一、晚清“小说”概念寻踪
二、“演义”传统与小说翻译
三、吴梼、刘半农、周瘦鹃的小说译例
四、结语:清末民初读者对“小说”的集体想象
第三章 无声的“口语”:从《古诗今译》透视周作人的白话文理想
一、题记的意义
二、从文言到“口语”
三、安特路朗的角色
四、翻译作为形式:通向“直致的白话文”
第四章 文类旅行:从安德烈耶夫《思想》到鲁迅《狂人日记》
一、“格式的特别”:《狂人日记》与《思想》
二、“超人”的投影:《狂人日记》与《思想》的“内涵”差异
三、“狂人”“超人”与“异人”——兼论冷血译本的媒介意义
四、《狂人日记》与鲁迅短篇小说形式
第五章 “直译”的神话:文学革命与《域外小说集》的经典化
一、文学革命与《域外小说集》的“复活”
二、《域外小说集》的“重写”:群益版与东京版的对勘
三、“直译”作为典范
四、结语:没有“五四”,何来“晚清”?
第六章 鲁迅、曼殊斐儿与文学现代主义:《幸福的家庭》文体新论
一、拟“许钦文”,还是拟“曼殊斐儿”?
二、互文阅读:《幸福的家庭》与《一个理想的家庭》
三、文体协商:被翻译的“内心独白”
四、鲁迅的都市小说与文学现代主义
第七章 “新文化”的拟态:《高老夫子》中的两个自我与双重诗学
一、从“照镜子”谈起
二、《高老夫子》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三、女学生与新文化——作为“今典”的《一封怪信》
四、未完成的“新文化”
第八章 中国之“意识流”:废名的小说文体与象征诗学
一、废名小说文体略识
二、因文生情:《桥》的小说文体与晚唐诗学
三、象征的技艺:中国之“意识流”
四、作为诗学宣言的“小说”
第九章 从“传奇文”溯源看鲁迅、陈寅恪的“小说”观念
一、“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
二、依违于古、今之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小说”观
三、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陈寅恪的“小说”论
四、结语:走出中西“小说”的格义
附录一 唐传奇的Sitz im Leben
附录二 从陈季同《黄衫客传奇》反思文学史的民族国家框架
中日文书目
西文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