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4卷,收录1955—1957年的竺可桢日记。1955年发生在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是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1956年则堪称新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年”,年初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组织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同年提出促进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双百方针”。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学事业的“火车头”,由此进入了十年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按院领导中的分工,竺可桢一直主管生物学和地学领域,自1954年起,负责筹建生物学地学部,并担任首届学部主任。他同时还担任许多“全国性”的工作职务,或亲自主持,或实质性参与,任务繁巨,不堪重负。有关他这一情况的专题报告曾被列为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典型材料。1956年,竺可桢全程参加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其中有关自然和经济区划、地图测绘、气象预报,对边疆地区、重要河流、海洋资源和热带资源的综合考察及开发方案研究等重要任务目标的部分,都是在他主持下完成的。此后,竺可桢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实施规划的行动中,1956年成立了以他为主任的综合考察委员会。 在1956年展现中国调整开放态度的举措中,竺可桢率团参加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的第8次国际科学史大会,会后顺访意大利的多个城市。在此前后,他与叶企孙等一起招揽人才,策划开展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并于1957年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为中国的科学史研究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的竺可桢虽然十分忙碌,但心情也十分愉快。到怀仁堂给最高领导层做科学报告,在制定科学规划的过程中与分别多年的老友们晤面,参加贯彻“双百 方针”的青岛遗传学座谈会,频繁接触外国科学家,联络和动员海外学者归国……让他最高兴的,可能应该是家庭的春节大团圆。这时,他的子女中,在南京任中学教师的竺津已完婚一年,在杭州工作的竺安即将调入北京的中科院化学所,女儿竺宁继续在南京农学院就读,小女儿竺松则刚刚保送入华北航空学校。1957年,竺可桢与担任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的顾准,工作中紧密配合,2至3月间南下雷琼地区考察热带植物资源,继而于7月前后北上黑龙江,执行与苏联合作综合考察的双边计划。他们仅仅合作了一年,顾准即因“反右”而跌离。竺可桢的长子竺津和他的多位门生故旧,也同样遭受了这一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