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6卷,收录1961—1963年的竺可桢日记。这三年,就大势而言,在共和国历史上属于较好发展的时期。为了解决“大跃进”带来的问题,毛泽东在1961年初说要让本年成为一个“调查年”“实事求是年”,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随之,科学界有“十四条”和“七十二条”之制定,有广州会议之召开,明确了科研机构的基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 这种历史大背景,为年逾七十的竺可桢提供了较为宽阔的施展舞台。“为了响应党所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竺可桢自发地写了一篇《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其指向虽不属党号召之主旨,但却由此强化了他晚年研究工作的一大主题,也与当今世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之主流有高度的吻合。 党号召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竺可桢身体力行,先是主持全院的支农会议,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院党组扩大会上做了长篇的支农报告;又查阅大量文献,利用在青岛避暑的假期,写就《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正是此文让毛泽东读过之后承认了他那“农业八字宪法”的严重不足。 这三年中,竺可桢南下考察热带植物资源,赴西北研商抗旱、治沙大计,赴西南考察南水北调路线。参与讨论冀鲁豫防治盐碱化的对策,建议国家设立海洋局,领衔向党中央提出“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并在全国人大会议上首倡建立“自然保护区”。1962年6月4日,竺可桢被吸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前还曾率团出访英国,涉足一次走进“帝国主义国家”的科学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