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标教授撰写的《〈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史料整理与分析(1985—2020)》是一本比较独特的著作。书中既有对《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史料进行的详细整理与分析,又有作者的办刊思想。全书的史料非常翔实,读后能够全面了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的来龙去脉和期刊传统的历史演变,对学报同仁很有启发,并有样板意义。我本人对他的许多办刊思想十分赞同。 学报或者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是大学的重要门面。正如王志标教授书中所述:“对于一所大学而言,不能没有一份像样的期刊。期刊是大学这棵大树上结出的诸多硕果之一。但是,这颗硕果又有着其独特性。与大学培养的学生不同,学报的产品是各种学术成果,它为本校师生,也为全国具有相似研究兴趣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发表平台。”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有的学校很普通,但它所办的学术期刊却被学界所熟知和认可。这是因为,这些学校为学界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平台。因此,学术期刊成了这些学校的重要门面。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要全面提升质量的确需要长期努力并依赖许多条件,才有可能成功。而把其所属的某个方面(如学报)优先办好,进而再对其他方面各个击破,却是一种很好的内涵发展路径选择。优先办好学术期刊,让门面立起来,对于大学来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报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有助于凝练大学的特色。《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期致力于“将学报办成一个特色型期刊”。虽然刊物“不同时期所侧重的特色有所不同”,但始终保持特色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发现,学报的特色往往跟学校的特色有很多的关联,甚至会带动学校的特色走向,促使学校的特色更加鲜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把自己的特色跟学校的特色很好地融合了起来,二者相互促进,成为刊物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如作者强调的:“普通高校学报只有以建设‘特色栏目’为追求,通过开设有特色、有实力的专栏,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学报独特的风格,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学术期刊竞争中崭露头角。”可见,学报的特色跟学校的特色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彼此不可分割。作者在书中对《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如何坚持自己的特色,并且跟学校的特色保持良性互动的传统做了很好的总结和全面的回顾。这对于今后继续办好学报,无疑具有长期的启示意义。一般来说,学术期刊形成特色跟主编的办刊思路和学术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每个学校在选择学报主编的时候都会十分慎重。通常的情形是,如果主编是人文学科出身,则期刊会凸显人文方面的特色;如果主编是社会科学学科出身,则期刊会凸显社会科学方面的特色。于是,学术期刊的特色形成既跟学校特色关联度很高,也跟主编的学科方向和办刊偏好有着高度的联系。作者在书中对此做了很好的分析,作者认为:“主编对于一个期刊的发展方向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主编风格就意味着期刊的风格。主编的学科背景则会影响其学术风格。”显然,作者在看到学报特色与学校特色之间密切关联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主编与学术期刊特色定位之间的必然联系。 学报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有助于学科和专业的内涵提升。学校的学术期刊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本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的特色往往是其优势和强势学科。因此,围绕学校的特色通常会有更多的优秀作者聚集,这就能对期刊稿件的质量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在学术期刊越来越走向全国性学术平台的大趋势下,学校的特色学科有助于学报通过校内的作者去联系全国的相关专家,从而更好地提升学报这一学术平台的质量。正如作者所说,《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期把文学、历史和教育作为发文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江师范学院的优势学科也在这些方面。近年来,随着不少优秀的博士和教授的加盟,长江师范学院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实力逐渐增强,《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在这两个学科的刊文也逐渐增多。这种情况跟所有的师范类大学十分类似。事实上,一所大学如果能够办好一个学术刊物,那必定要有相应的学术实力和底气。在过分重视核心刊物的时代,普通刊物的生存面临着很多困难。于是,依托学校的强势和优势学科,无疑是最好的办刊选择。 学报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还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在书中特别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回信提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要“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这是给学校的学术期刊提出了要主动承担培养人才任务的要求”。我个人觉得,这种认识非常重要。大学的第一中心任务始终是培养人才。学报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理所当然也要为这个中心任务做点什么。大学的人才培养责任不仅限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而且包括对年轻教师、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优秀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优秀教师,而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发力,包括学校的学术期刊要参与到教师的学术和科研能力提升中去。学术期刊和青年学术人才是相依相随的关系。青年学术人才正是在期刊编辑的帮助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天然的学术高手。当然,学术期刊也应该为培养学生做一些贡献。期刊可以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可以在学生中间招聘编辑助理等。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期刊编辑实践,学到许多东西,尤其是编辑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人类知识的敬畏精神、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等,都会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示范作用。大学应该充分利用编辑的这些专业性极强的劳动精神去浸润年轻的学生。 总之,在读了王志标教授的书稿之后,对其许多观点表示深深的赞同。当然,我觉得这部书稿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