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一条河流曾经是太湖下游泄水人海的大通道,它的入水口有五六十里宽,它的下游也有几十里宽。到唐代,吴淞江的三江口有九里宽,沪渎下游有二三十里宽。这样的一条宽阔大江在从太湖入水口往东流到七十里处时出现分岔,其中一支往东北人海称“娄江”,另一支往东南人海称“东江”,中间人海的那一支仍称为“松江”。这就是“太湖三江”。这吴淞江曾经不仅是吴越争霸的战场,还是伍子胥沉尸的所在,亦是范蠡去越的路径,流动着君王将相的千古传奇,演绎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吴淞江流域通过六朝时期的不断开发、建设,已经形成初步的“塘浦圩田”格局;到了唐代,则基本上形成旱涝保收的成熟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吴淞江也成了天下胜景,加上张翰的“莼鲈之思”,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对吴淞江情有独钟,纷纷吟诗作赋,对其加以咏赞,寄托志趣情意,从而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这些文字既增加了吴淞江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增加了吴淞江的诗情画意,在全力深化江南文化品牌建设的今天,尤具独特意义,很有必要将其编辑成册,以飨更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