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儿童的发现 : 随时代变迁、发展的儿童观和童年观 1
1.1 儿童观是时代发展和观念进步的产物 2
1.2 层面:“儿童不应简单被视为尚未长大的成人” 3
1.3 第二层面: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哲学的发现 6
1.4 第三层面:精神分析学和无意识理论的发现 7
第2 章 儿童文学的发现 : 走向独立自洽的儿童文学学科研究 11
2.1 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主潮的形成与发展 12
2.2 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发展进程:童话的本体论研究——理论与范式 27
2.3 儿童文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成果:《世界儿童文学百科全书》 34
第3 章 童话研究学派37
3.1 童话叙事与童话心理学研究 37
3.2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话语 39
3.3 弗洛伊德之后:校正与批判性阐释 42
3.4 弗洛伊德学派: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 44
3.4.1 心理意象的外化与投射 47
3.4.2 童话故事的特点决定的艺术接受特点 48
3.5 荣格学派:玛丽 弗朗兹的童话心理学 49
3.6 童话人生心理学:艾伦知念的童话心理学四部曲 51
3.7 当代童话心理学的拓展运用 56
3.8 童话政治学研究 60
3.9 童话语言学研究 66
第4 章 改编、跨媒介与流行文化 73
4.1 改编的艺术 73
4.1.1 从文本到文本的改编 74
4.1.2 从文本到影视的改编 75
4.1.3 从文本到虚拟现实的改编 77
4.2 莎士比亚儿童版改编 79
4.3 跨媒介与翻译研究 84
4.4 儿童文学与大众文化 87
4.5 儿童文学与流行文化 92
第5 章 外国儿童文学叙事研究97
5.1 双重叙事进程理论视野 97
5.2 “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双重叙事研究 101
5.2.1 英美经典儿童文学中的双重叙述声音 102
5.2.2 隐藏于儿童自由选择之后的隐性进程 104
5.2.3 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的明暗相映 109
5.3 “哈利 波特”系列的文学伦理叙事 111
5.3.1 旁观视角下的伦理聚焦 112
5.3.2 空间建构中的现实隐喻 117
5.3.3 善恶对峙结构中的伦理表达 123
第6 章 多元视野下的儿童文学批评研究 131
6.1 比较儿童文学研究 131
6.2 儿童文学批评的跨学科研究 136
6.3 后人文主义视野下青少年小说中的科技与身份 139
6.4 后现代批评视野下的绘本研究 143
6.5 从生态批评到生态教育 148
6.5.1 反乌托邦青少年小说中的生态危机 150
6.5.2 从生态批评走向生态教育 153
6.6 跨界文学研究 156
6.6.1 “哈利 波特”系列引发的跨界小说思考 157
6.6.2 跨界小说的成因 158
6.6.3 跨界文学的影响 161
6.7 儿童文学领域的审查制度 162
6.8 儿童文学与馆藏研究 167
第7 章 外国儿童文学代表性评论家研究 173
7.1 英国儿童文学批评家:彼得 亨特 173
7.1.1 “儿童文学”概念的界定 175
7.1.2 “儿童主义批评”的提出 176
7.1.3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读 177
7.2 美国儿童文学批评家:杰克 齐普斯 179
7.2.1 幻想的工具化:童话乌托邦的幻灭 179
7.2.2 解放童话:重构乌托邦精神 182
7.3 澳大利亚儿童文学批评家:约翰 斯蒂芬斯 184
7.3.1 儿童文学主体性叙事中的意识形态 185
7.3.2 新世界秩序下的儿童文学视域拓展 186
7.3.3 世界儿童文学的多元聚焦 187
7.4 美国儿童文学批评家:凯伦 科茨 190
7.4.1 儿童主体性的显现与在场 191
7.4.2 儿童诗歌与认知诗学 192
7.4.3 儿童文学中的文化批评 193
7.4.4 儿童文学研究与教育 194
7.5 加拿大儿童文学批评家:桑德拉 贝克特 196
7.5.1 全球视野下的跨界文学 196
7.5.2 多面《小红帽》 200
7.5.3 面向全年龄读者的图画书 201
7.6 德国儿童文学批评家:爱玛 奥沙利文 203
7.6.1 爱尔兰儿童文学研究 203
7.6.2 比较儿童文学研究 205
7.6.3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207
结 语 211
参考文献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