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从物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更新
二 研究个案的确立:市场化进程中的北京相声
三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四 本书的研究方法
五 本书涉及的主要相声术语
章 从市井到庙堂:前非遗时代的相声
一 市井相声:内生驱动型传承(1850—1949年)
二 外力改造型传承:成为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1949—2000年)
三 民族艺术·庙堂遗产:相声经典化之路的得与失
第二章 成为非遗后的相声:多元主体的保护实践
一 政府主导式保护
二 市场化经营式保护
三 民间自发式保护
四 传承方式的变化
五 多元主体保护实践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 想象民族传统:小剧场相声的言说与实践
一 “本真性”与小剧场相声的相遇
二 周末相声俱乐部:展演民族精华
三 德云社:再现“国粹”
四 本真性:一个神话的功能与悖论
第四章 从“打内”到“打外”: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相声生产
一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
二 大众传媒影响下的艺术生产
三 从“打内”到“打外”:文化多样性的可能性与困境
第五章 让民间发声?:作为公共言论的相声
一 作为公共言论的相声:回顾和展望
二 当代相声的言说境遇:在对话与“喉舌”之间
三 非主流相声:狂欢与民粹
四 理性言说的漫漫长路
结语
一 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主体保护实践的可能性
二 工具理性引导下的保护实践:忽视人的权益
三 “社区赋权”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性
四 反思《公约》的制度设计:对非遗保护有效性的反思
五 国内非遗研究的局限与克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