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古代文学研究专著。《史记》载,周公始创制礼作乐,对周王朝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礼确立并维护高低贵贱的等级秩序,乐在不同等级之间起融洽协调作用,二者共同构成了周文化的主体。周代的重要典籍如六经、贵族子弟的教育模式如六艺均贯穿着礼乐主线,可以说周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在先秦语境下,文学指向博学古文、善先王典文,是和礼乐有关的典籍和学问。礼乐仪式中往往伴随语言活动,部分文学典籍就在此过程中孕育而生,如《诗》《书》。春秋时期,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开始被僭越。礼乐在思想界的凝聚力逐渐下滑,士人开始从各自的角度总结历史,构想未来。如果把礼乐视为道术,诸子百家对礼乐的不同理解成为各自学派的立论基石。儒家全盘接纳礼乐,墨、道、法等学派也纷纷著书立说。文学的使用主体和范围发生改变和扩大。诸子学派在思想上做到了百家争鸣,在文学上既有对旧有文学的继承,又有各自的新变和突破。表现在文学开始脱离礼乐仪式,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人的主体地位开始超越经典,人的主体精神得到进一步高扬。很难说文学是礼乐的内涵还是外延,但在礼乐崩颓的背景下,诸子和文学的互动发展,成为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