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古代山水画的学术研究,还是创作实践,基本是将“山水”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论述和处理的,这有其不言而喻的合理性,可是,它是否也在另一方面对我们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某种遮蔽和束缚呢?这是本研究的问题出发点。 当我们对古代山水画进行整体审视时,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基本只有水元素,几乎没有水主题。针对这一现象的总结反思,是本文的中心议题。 依据论题的逻辑,本文对中国山水画的发生,及其背后蕴含的人文哲学逻辑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概括;由于本文的论述重点是水这一元素,因此,本文还对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水的物象形态、审美风格及创作技法进行了全景且深入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基本只有水元素,几乎没有水主题”的结论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发生逻辑,本文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分别从文字学、文学和哲学等角度,凭此深入到民族精神文化的根本层面。这样广阔的学术视角,有助于本文的研究工作揭示一些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问题。 通过系统的研究,本文建立了有关水元素的分析思路与框架,涉及水的物象形态、审美风格和创作技法三个方面。这是通过对古代山水画史上近四百余幅作品进行了研读后,总结出来的。同时,本文还总结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成就,也指出了其缺失。 依据上述思路与框架,结合本人的创作实践,本文试图为山水画的创新找到新的方向,既要重拾“师造化”的古老传统,也要借鉴域外画史上的成果,不断挖掘水的物象形态,创新水的创作技法,丰富水的审美风格。 倡导水主题的意义,一是丰富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力;二是打破传统山水画程式化的笔墨语言,将创作从这僵化的成法所形成的遮蔽和束缚状态中解放出来。 本文的思想落脚点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希望能够出现更多的水主题现象,从而扩展和丰富传统山水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