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更新中國傳統繪书的運動,已有逾百年的歷史。如今被譽為一代大師的高劍父(1879-1951)、徐悲鴻(1895-1953)、林風眠(1900-1991),都曾有過借助東西洋畫法以謀國畫變革的經歷。另一方面,則有為數不少的國畫家,不甘心於邯郸學步,而致力整理和研究傳統,重新反省中國藝術中“師古人”和“師造化”的神髓,並賦以嶄新的涵義,求以具有新意的創作成果,雄辯地證明傳統繪畫悠久不斷的生命力,其筆墨意境亦有屹立於當今藝壇的價值。此中名家輩出,黃般若(1901-1968)即為其表表者。嶺南繪畫的研究,近年來蔚然成風,由於高劍父等人,以嶺南為畫派之名,他們的傳世作品甚多,而且師弟相傳,桃李滿天下,於是寝寝然成為嶺南繪畫的代表,甚且形成獨尊之勢。然而,倘若就二十年代的歷史詳加考察,在嶺南派崛起之際,與之對壘的傳統陣營實有頗為強大的力量。當時年僅二十餘歲的黃般若,異軍突起,以一枝健筆與高劍父弟子展開論戰,而其繪畫藝術亦有足與嶺南畫派分庭抗禮的地位。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多年來致力於廣東書畫的收藏和研究,在出版《嶺南三高畫藝》專刊的同時,亦為黄般若舉辦展覽及出版圖錄,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