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简,主要指《仪礼简》《王杖简》和《医药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星发现的汉晋简。《武威汉简书法》就是从上述三种汉简中精选而出。《仪礼简》和《王杖十简》分别于1959年出自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和18号汉墓。此地东北距武威市15公里,西北距旱滩坡亦15公里。大致坐标在北纬37°47′5.76″,东经102°38′53.85″。地处祁连山东麓,往东30公里范围田畴沃野,正是走廊的绿洲地带。再往东往北,即为腾格里沙漠。从1959年到1972年,文博部门先后在此清理过72座汉墓,说明这里是两汉时期人类生活聚居的理想之地。武威《仪礼简》是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典,全部书写都以当时成熟的八分隶通贯而成。典雅端庄,风格凝练,容字多,篇幅大,为两汉书法史上罕见的珍品。同时出土于磨嘴子18号墓的“王杖十简”是汉代养老敬老,尊礼高年的制度条文,亦是出土的书法艺术珍品。巧合的是1981年9月,磨嘴子附近的缠山村村民上交当地文博部门一份简册,即《王杖诏书令》,26枚。与前述1959年在磨嘴子18号墓出土的《王杖十简》可谓珠联璧合,形成一件内容互补,书法风格大致相同的艺术作品。从笔法、字法、章法以及整体风格上,形成一种规整自然,潇洒有度的清新书貌。《武威汉简》中的医药简,不仅是医学宝库的珍贵遗产,也是书法艺术的稀世珍品,共出简牍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县文化馆编辑的《武威汉代医简》一书,有图版、摹本、释文和注释。简牍全长23厘米左右,但宽窄不同。原书根据木简的宽窄和有无锲口将木简分为两类,类41枚,宽约1厘米,编绳处有三角形锲口;第二类37枚,宽约0.5厘米,编绳处只留空白而无锲口。木牍14枚,容字两行至六行不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该墓属于东汉早期,而墓主人则可能是一位年近七旬在生前受过鸠杖的行医老人(墓中出土鸠杖一枚)。《武威汉代医简》诊治的疾病和医方按现代医学分类包括了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等。保留的的较完整的医方有三十多个。其中内科14则、外科11则、妇科2则、五官科2则、针灸科1则、其他3则(另有一些因残断而无法归类的方剂)。记録的药物有一百种之多,其中有植物如柴胡、当归等63种、动物如龙骨、骆酥等12种、矿物如雄黄、丹砂等16种、其他如淳酒、酢浆等9种。医简中保留的隶草、章草以及行草的笔意,都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瑰宝。《武威汉简书法》五本,武威汉简书法(一)内含甲本《特牲》、甲本《少牢》,武威汉简书法(二)内含甲本《泰射》,武威汉简书法(三)内含甲本《有司》,武威汉简书法(四)内含甲本《服传》、乙本《服传》、甲本《士相见之礼》,武威汉简书法(五)内含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王杖简、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医简。《武威汉简书法》精选上述汉简中比较典型而深具特色的书法作品供书法爱好者临习把玩,以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本书包括有原大简、放大简,附有释文,装帧考究,厚薄适当,价格平实,图版精美,是临习和研究汉简书法的极佳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