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49-1978)》,不难看到,1949年以后的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无论是生活化表演还是类型化表演,都尽力用细节铺垫和情感煽动去达到一定的人文深度,努力站在时代的前端,在和大众和时代对话中,放下孤傲和清高的架子,立足时代、社会和民间,是流动的、多样性的,让电影呈现、发挥通俗的影响力,同时又有政治性的特点,呈现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趋新求变的强烈的社会心态挖掘与搅拌的作用,反映电影表演影像时代的社会、文化以至心灵慰藉的作用,发掘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微妙的丰富性,这本身就具有内涵性的多元意义和价值。《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49-1978)》的撰写花费了大量精力搜集史料与研究文献,梳理、发掘和确立中国电影表演的“主脉性”和“师承性”关联,在枝蔓交错的关系考察的基础上,用扎实而整合的史料、简明的语言,诉说着特定位置的意义和作用,叙述重要的内容和传统时不失分寸地进行理论归纳与范式提炼,展示具专业精神、大众情怀的电影表演及其影响力的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研究的真实图景,既广阔又简要,“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呈现了“电影演员的身份认同强化、从纪录片到艺术片的表演风格变化、类型电影表演渐次出现等时代内涵”的表演美学思潮,为电影界及研究者、读者深入理解、反思新中国电影表演问题提供了坚实可靠且开放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