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内容与形式 本书收录清代西方对中国戏曲译介和研究的珍贵文献(主要集中在1731-1909),将西方人翻译的中国戏曲剧本、研究和介绍戏曲的文字文本汇集、影印出版,为了解其历史情形提供参照,为国内学界研究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及西方的戏曲接受情况提供可靠的文献。 本汇编计划编撰10卷,,自1731年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翻译第一本元杂剧《赵氏孤儿》开始,到1909年英国传教士麦嘉湖《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里谈论中国戏曲的篇章止,尽量将清代西方戏曲译介和研究文字全部收录。 收录文献以年代先后为序,其中三位西方戏曲翻译和研究大家戴维斯、儒莲、巴赞单独成卷(戴维斯1卷,儒莲2卷,巴赞3卷),其他人合卷。二、价值与意义清代来华西方人接触到中国戏曲,对这一东方文化结晶体及其艺术价值高度重视,从而开始进行译介和研究。1735年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所译元杂剧剧本《赵氏孤儿》在法国出版,引起了文坛轰动,助推了18世纪法国和欧洲的中国文化热。清代中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来华西方人有戏剧爱好者频繁出入戏场,留下众多看戏记述和评论文字,将戏剧刊本和舞台演出本翻译到西方,并扩而大之对戏曲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西方汉学家更对中国戏曲进行历史和现状探索以及文本钻研,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提升了西方对中国戏曲的整体认识。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西方人早期接触戏曲时的观察角度、秉持观念、衡量坐标、评判标准以及翻译策略,探查其接受心态,从而观测到戏曲对西方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为今天的文化交流提供借鉴。同时我们亦可借以反观晚清中国各地盛行的戏曲状貌、舞台情形、戏园状态、流行剧目,偶尔还能见到著名戏曲艺人的行踪,以及不同声腔剧种脚色行当的情形,从而填补国内史料的不足,有助于构筑对于清代戏曲状貌的完整认识,推动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深入进展。 国内对于西方翻译和研究中国戏曲的文献还少有出版,整理出版这套文献有着填补空白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