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与青岛日报社于2020年4月联合策划推出,从青岛地区的史前文明一直写到当下,时间跨度超过4500年,内容涵盖历史源流、文脉记忆、民间传说、非遗文化、城市景观、文人学者、红色文化和美丽乡村等八大板块,共计108个“故事”,“故事”篇幅平均仅约1600字,却于“细节”间重新梳理塑造了一直处于变化和延伸中的城市的成长脉络,以接近历史真实的描摹和记述,为城市正待打造的山海书风寻得了可资传承的历史实证。溯源数千年的青岛历史地理读本于文脉中连接城市过去与未来“100个故事”虽以“故事”之名,却遍寻专业人士、机构协助,以接近历史真实的描摹和记述,为城市正待打造的山海书风寻得了可资传承的历史实证。 正如初期许的那样,这部城市历史地理极简史,是在众多专家学者及区域相关部门、文博机构的专业“补给”和协助之中完成的。在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的今天,即便获得原始的一手资料是困难的,我们依然竭尽所能,在鱼目混杂的史料素材中披沙沥金,期冀给予接近历史真实的准确而生动的描摹和记述。 为此,我们探访过作为远古中国“满天星斗”中夺目一隅的青岛地区的考古现场;在历史典籍和研究报告中查阅追踪秦皇汉武以及古代海上丝路在这座城市“遗落”的蛛丝马迹;与承载沧桑荣辱的百年地标和那些史册中闪光的名字超时空“相遇”……我们想要证明,历经波澜壮阔的古代王朝兴衰,波谲云诡的近现代百年,直至今日,这座城市以所踞的胶州湾腹地为舞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从未缺席。 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在论及城市的“文化记忆”时说,正是凭借对文化记忆的代代相传,城市得以在文化的认同和重构之中发展演进。以打捞文化记忆的方式重塑城市传统,让人们明白城何以成为今日之城,又将在可见的将来如何演进。这是“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回望这座城市过往的一个重要理由。或者说,重要的不是回望,而是立足于当下——在来路中,辨识和寻找未来的方向。 所以,这部极简史并不止于往昔,它连接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从中,我们为城市正待打造的山海书风寻得可资传承的历史实证:西海岸琅琊台的秦琅琊刻石、平度天柱山的郑文公碑、崂山道教摩崖石刻、明清之际的“扬州八怪”之一胶州人高凤翰、康有为在青岛的翰墨流传……这些彪炳中国书艺史册的珍贵遗存,拼贴起城市书法脉络的独特未来走向;在“城市景观”中,那些熟悉的街道、建筑物、山头、河流的存蓄是我们去往未来之城的通行证:我们不仅记录它们曾经的样貌,更记录当下的变迁,诸如里院作为青岛特色民居如何融入到旧城更新中,成为市井烟火里的城市独特表情,太平角—八大关的近现代建筑群如何打开院落,辟建为可体验的文旅新地标……在“历史文脉”和“文化学者”的系列人物书写中,我们见识这座城市文化气质的形成和近现代精神高地的隆起…… 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了对于历史信息的承载、往昔记忆的见证,而它不仅是过去时、完成时,也是进行时与将来时,对城市而言,记录并留存这些记忆,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