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6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8
1.5 本书创新之处 11
第2章 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综述 13
2.1 技术创新理论 13
2.1.1 单向线性创新理论 14
2.1.2 互动创新理论 16
2.1.3 现代非线性创新理论 18
2.2 生态系统理论 21
2.2.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21
2.2.2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22
2.2.3 生态系统的理论发展 23
2.2.4 生态系统社会化研究的不同流派 26
2.3 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综述 27
2.3.1 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27
2.3.2 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层次 29
2.3.3 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演化 31
第3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情况 35
3.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进展 35
3.1.1 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及金额持续增长 35
3.1.2 科技成果的高价值转化态势良好 35
3.1.3 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规模显著扩大 36
3.1.4 协同创新驱动成果转化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36
3.1.5 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地域和行业上的集聚趋势 36
3.2 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进展 37
3.2.1 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不断扩大 37
3.2.2 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优势显著 38
3.2.3 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总体较高 40
3.2.4 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持续增长 40
3.2.5 科技成果转化的创富效应显现 41
3.3 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模式 42
3.3.1 基于主体构成成分的模式分类 42
3.3.2 基于主体行为的模式分类 43
3.4 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问题 45
3.4.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 45
3.4.2 科技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46
3.4.3 成果转化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46
3.4.4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47
3.4.5 缺乏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 47
3.4.6 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要素支撑不够 48
第4章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与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49
4.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的研究设计 49
4.1.1 研究方法:二阶段DEA-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 49
4.1.2 指标构建、数据与样本说明 51
4.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的实证分析 53
4.2.1 整体层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纵向分析 53
4.2.2 个体层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横向比较 54
4.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57
4.3.1 研究框架 57
4.3.2 研究过程 59
4.3.3 扎根研究结果分析 60
第5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与主体激励效应分析 63
5.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管理机制分析 63
5.1.1 收益分配管理机制的架构解析 63
5.1.2 收益分配管理机制的运行梳理 67
5.2 创新生态系统参与主体的转化激励效应研究 70
5.2.1 三角验证研究策略设计 70
5.2.2 “政策激励后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实证分析 72
5.2.3 激励效应的三角验证 74
5.2.4 基于三角验证的激励效应整合研判与溯因 79
第6章 创新生态系统驱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与路径分析 84
6.1 驱动机制分析 84
6.1.1 系统主体共生驱动机制分析 84
6.1.2 系统要素融合驱动机制分析 87
6.1.3 创新链条进化驱动机制分析 88
6.1.4 创新环境优化驱动机制分析 90
6.1.5 驱动机制框架分析 90
6.2 驱动因果图及驱动路径分析 91
6.2.1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92
6.2.2 驱动因果图分析 93
6.2.3 驱动路径分析 95
第7章 基于科技成果转化驱动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98
7.1 构建过程 98
7.1.1 集聚系统主体 98
7.1.2 汇聚创新资源 102
7.1.3 组建系统网络 105
7.2 案例研究 108
7.2.1 高校主导下科技成果转化驱动系统构建的案例研究 108
7.2.2 科技服务型企业主导下科技成果转化驱动系统构建的案例研究 112
第8章 高校主导下科技成果转化驱动系统的载体分析 117
8.1 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的转化驱动系统分析 117
8.1.1 大学科技园的系统特性 117
8.1.2 大学科技园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分析 119
8.1.3 案例分析 121
8.2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的转化驱动系统分析 124
8.2.1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系统特性 124
8.2.2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路径 126
8.2.3 案例分析 127
8.3 以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为载体的 转化驱动系统分析 130
8.3.1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系统特征 131
8.3.2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132
8.3.3 案例分析 134
第9章 发达国家的实践与启示 137
9.1 美国的实践经验 137
9.1.1 威斯康星大学的WARF-UIR模式 138
9.1.2 斯坦福大学的OTL模式 139
9.1.3 麻省理工学院的ILP模式 140
9.1.4 基于技术经理人培养的AUTM模式 141
9.2 日本的实践经验 142
9.2.1 技术许可机构模式 143
9.2.2 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模式 145
9.3 英国的实践经验 147
9.3.1 剑桥大学科技园模式 148
9.3.2 牛津大学ISIS公司模式 149
9.3.3 基于专利技术商业化的IP Group模式 151
9.4 其他国家的经验借鉴 152
9.4.1 以色列:魏兹曼学院的YEDA公司模式 152
9.4.2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模式 153
9.4.3 芬兰:阿尔托大学的ACE模式 154
9.5 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 155
9.5.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创造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制度环境 156
9.5.2 搭建专业的转移转化机构,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化效率 156
9.5.3 规范技术转移工作流程,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行 157
9.5.4 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积极性 158
9.5.5 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有力保障创新生态系统必需的资本要素 158
9.5.6 成立广泛的产业技术联盟,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国际化程度 159
第10章 创新生态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驱动的政策梳理 160
10.1 国家层面的政策评述 160
10.1.1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 160
10.1.2 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 161
10.1.3 激活创新主体活力,提升转化主体能力 161
10.1.4 驱动多元主体联合打造高质量成果对接平台 162
10.1.5 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162
10.1.6 推进科技成果权属体制改革 163
10.1.7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奖评机制改革 164
10.2 其他发达地区政策解析与创新之举 165
10.2.1 上海市政策解析与创新之举 165
10.2.2 浙江省政策解析与创新之举 168
10.3 江苏省政策梳理与创新之举 171
10.3.1 江苏省的政策梳理 171
10.3.2 创新之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175
第11章 创新生态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驱动的对策思考 178
11.1 基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 科技创新政策生态系统分析 178
11.1.1 科技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178
11.1.2 科技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 179
11.1.3 科技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 180
11.2 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生态系统的思考 181
11.2.1 基于政策制定层的优化建议 181
11.2.2 基于政策执行层的优化建议 183
11.2.3 基于政策受用层的优化建议 184
第12章 小结与展望 188
12.1 小结 188
12.2 展望 189
附录1 2016—2020年我国涉及科技 成果转化的主要政策法规 191
附录2 2016—2020年江苏省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政策法规 196
参考文献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