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来从事乡村旅游和区域旅游规划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是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重大课题和“贵州省乡村旅游‘十四五’”规划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以贵州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为样本,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其理论行讨论,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去认知和诠释贵州乡村,挖掘后工业化时期贵州乡村价值,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发掘乡村生态文明,建构起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立足新时期乡村旅游需求变化,在对乡村旅游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贵州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形成高质量的供需匹配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以及乡村旅游运营管理研究,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组织振兴。 本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从游客与东道主视角出发,以满足游客和东道主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导向,形成“人本主义”导向观;按照“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要求,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形成融合型“生态产业”发展观;将游客“旅居”需要植入乡村人居环境营造,保护地脉,活化文脉,形成生态宜居的“乡居”营建观;精准发力乡村旅游供给侧和需求侧,从旅游市场需求推导乡村旅游供给,强化创新业态导入和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评估及运用,提高乡村旅游综合效益与普惠程度,形成既切合乡村实际,又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营管理”加持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互联网支撑,形成以“三治一网”为内核的乡村旅游“善治观”,保障贵州乡村旅游社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由此,构建“人本-产业-乡居-运营-治理”五位一体的理论框架,为贵州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意义:本研究有利于有条件的乡村通过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创新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好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