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着保供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两大核心任务。这两大任务都与提升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率有直接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业主要生产经济效率指标大都偏低,有很大提升潜力。如我国每头能繁母猪年提供的育肥猪数(MSY)只有发达国家的60%左右,泌乳牛年产奶量只有发达国家的70%左右,蛋鸡年产蛋量只有美国的59.7%。全国能繁母牛的繁殖成活率不到70%,牧区更是不到60%,而发达国家都在80%以上。本研究将在保障生态和环境友好的前提下,通过研究生产效率提升的机理和路径,探寻在保障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国内的可持续供给能力,进而主要依靠国内持续供应居民充足、优质畜产品,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内核。中国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率如何?与代表性国家的差距有多大?各区域存在怎样的差异?影响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我国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率,以实现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保供和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基于生产理论、经济效率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采用全国主要畜禽(本研究选取生猪和肉牛作为畜牧业的两大代表性畜种)生产长期定点监测数据、Agri benchmark国际标准农户数据库数据以及定点监测范围内典型区域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收敛性模型、似不相关回归SUR、倾向得分匹配PSM、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法CMP以及Bitobit模型等方法,对国际上代表性国家生猪和肉牛生产经济效率以及国内不同生产模式、不同区域和不同养殖规模下的经济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后基于组态视角结合具体案例得到实现生产经济效率提升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