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均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逻辑上,终端处置的巨大压力可能来自于源头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持续增长,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减量政策未能将垃圾量控制在处置设施负荷范围内。若该逻辑猜想得到验证,则各城市增加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的供给势在必行,但终端处置设施供给在社会总成本收益的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鲜明的“邻避”特征,其负外部成本由所在地居民承担,但是收益却由分布更广的社会公众获得,这种成本收益空间不均衡的特征,使得在选择生活垃圾终端处置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供给侧的生产行为及需求侧的偏好信息。在生活垃圾终端处置压力日趋增大及来自社会公众“邻避”的双重压力下,本书尝试采取新的研究视角、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同时弥补现有相关文献对空间因素忽视的缺憾,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尺度地理空间上的相关性与异质性,为异质性区域在优化垃圾终端处置设施供给选择、化解生活垃圾终端处置压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的决策中提供可能的量化参考依据及相应的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