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问题/1
一、 研究背景:快速发展中的政务服务平台/1
二、 研究问题:如何理解和破解平台建设的“数字鸿沟”/4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意义/5
一、 概念界定/5
二、 研究内容/8
三、 研究意义/10
第三节研究思路及方法/12
一、 研究思路/12
二、 研究方法/13
第四节章节安排/14
第二章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主题/17
第一节系统性文献综述框架/17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回顾/18
一、 Why:平台建设的驱动因素/18
二、 Who:平台建设的参与主体/20
三、 What:平台建设的内容要素/21
四、 How:平台建设的过程路径/24
五、 Performance:平台建设的绩效评估/26
第三节研究述评/29
第四节本章小结/32
第三章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溯源/33
第一节技术和制度的不同视角/33
一、 技术决定论/35
二、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37
三、 制度决定论/38
四、 制度主导论/40
五、 互构论/41
第二节技术执行框架/43
一、 客观的技术和被执行的技术/44
二、 制度视角下的技术执行/45
三、 虚拟政府/47
第三节本章小结/48
第四章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分析框架/50
第一节技术和制度相结合的思路/50
一、 理论逻辑:技术与制度的双重影响/51
二、 实践路径:技术与制度的双轮驱动/53
第二节分析框架及其构成要素/54
一、 执行主体:政府机构/56
二、 实施过程:平台建设的不同环节/56
三、 技术路径:赋能作用的两个层面/57
四、 制度路径:形塑作用的多重逻辑/58
五、 互动路径:平台建设的“组合配方”/60
六、 绩效表现:平台建设的成本与收益/61
第三节本章小结/62
第五章研究设计/63
第一节定性比较分析法及其应用/63
一、 方法介绍/63
二、 方法应用/66
第二节确定研究样本/67
一、 案例选取/67
二、 平台选择/69
第三节分析框架运用/70
一、 条件组态模型/70
二、 研究假设/75
第四节数据来源与分析/81
一、 数据来源/81
二、 数据分析/85
第五节本章小结/86
第六章案例介绍: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演进与
现状/88
第一节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演进历程/88
一、 政府上网阶段/89
二、 政府网站全面建设阶段/90
三、 “互联网 政务服务”阶段/92
四、 数字政府建设阶段/93
第二节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梳理/95
一、 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95
二、 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的基本布局/99
三、 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的经验成果/107
四、 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的现实困境/114
第三节本章小结/117
第七章技术赋能:平台建设的物质基础与生产要素/119
第一节省级政府技术条件的描述性分析/120
一、 信息基础设施/120
二、 政务数据资源/122
第二节技术赋能的作用路径分析/125
一、 平台建设的物质基础/125
二、 政务服务的生产力来源/127
第三节本章小结/130
第八章制度形塑:构建平台建设的数字协调体系/132
第一节省级政府制度条件的描述性分析/132
一、 领导支持/132
二、 机构设置/135
三、 政策体系/141
四、 政企合作/145
第二节制度形塑的作用路径分析/153
一、 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153
二、 协调整合的执行主体/157
三、 目标规划的行动指南/166
四、 内外协同的创新机制/171
第三节本章小结/176
第九章技术与制度互动:探究平台建设的组合路径/177
第一节变量赋值与数据校准/178
一、 变量赋值/178
二、 数据校准/184
第二节结果分析/187
一、 必要条件分析/187
二、 条件组态分析/190
三、 稳健性检验/196
第三节高绩效路径对应的案例分析/197
一、 基于核心条件的路径类型划分/197
二、 双轮驱动型路径解析/200
三、 制度驱动型路径解析/204
四、 技术驱动型路径解析/206
第四节不同平台的对比分析/207
一、 不同平台的相似之处/207
二、 不同平台的差异之处/208
第五节本章小结/208
第十章结论与展望/210
第一节研究结论/210
一、 研究假设检验/211
二、 主要研究发现/214
三、 模型与框架优化/217
第二节研究启示/220
一、 进一步理论对话/220
二、 实践启示/223
第三节研究创新、局限与展望/227
一、 创新点总结/227
二、 局限与展望/231
参考文献/235
附录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大事记/258
后记/301